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圈内公告] 回顾2017文化热点:"良心"影视剧多了 文化遗产"活"起来

3 已有 2149 次阅读   2017-12-28 11:35
回顾2017文化热点:"良心"影视剧多了 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7年12月28日08:1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文艺星青年按】2017年,文化圈发生了许许多多或让人耳目一新,或热议追捧,或痛心叹惋的事件。你对哪些事儿还记忆犹新?今天,文艺星青年从“名家逝世”“人文综艺”“影视精品”“全民阅读”“文化遗产”五个关键词展开,带你1分钟快速回顾2017年文化热点。

 

名家相继去世引追思

周有光去世:“半路出家”的“汉语拼音之父”

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周有光生于1906年,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冯其庸去世:“红学”之外还是“杂家”

1月22日,我国著名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在京去世。冯其庸不仅是著名的红学家,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此外,他还涉猎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红学以外的他,更是一位诗人、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戏曲评论家。

黄易去世:武侠界再别大师 人间再无项少龙

在武侠小说圈里,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古梁温黄,武侠万年长。继古龙、梁羽生辞世后,香港知名武侠小说家黄易于4月5日因中风病逝,享年65岁。在“金古梁温”前人的武侠传统基础上,黄易开创了“穿越”的武侠题材新模式。他的《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因翻拍成电视剧而为广大观众熟悉和喜爱,成为了无数80后、90后的“集体回忆”。

杨洁去世:最懂《西游记》的那个人走了

4月15日,86版电视剧《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去世,享年88岁。作为中国电视剧第一代导演及中国第一代女电视艺术家,杨洁当年力排众议,用6年时间突破万难,拍摄完成一代经典《西游记》。这仅有25集的电视连续剧影响力深厚长远,“霸屏”了30年之久,可谓历久弥新。

余光中去世:诗人虽远行,乡愁永流传

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提起台湾诗人余光中,人们最先想起的往往是这首《乡愁》,并因此给他冠上了“乡愁诗人”的称号。

 

聚焦“文化节目热”

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朗读者》,再到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2017年多档文化类节目接连“火”遍电视屏幕、网络平台和社交网络,引发关注。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掀起全民学习诗词热潮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让观众重新认识到诗词的美好与寓意,让青少年多了一份学习诗词的动力,带起了全民学习诗词的热潮。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

《朗读者》: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

《朗读者》播出后各方好评不断,该节目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通过朗读的形式,让朗读者及观众感悟文化的魅力,被追捧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董卿曾谈到:“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

《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

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号召了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的讲故事方式成了该节目最大亮点。《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强势占领了年轻一代的朋友圈。网友纷纷留言“燃爆了”、“竟然在一期国宝节目泪目”,更是忍不住赞叹:“满屏都是文化!”节目更是让网友深知,国家的宝藏不止有文物,更有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理念与文化。

 

“良心制作”国产影视火爆

回望2017年国内影视市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暑期档的《战狼Ⅱ》票房超过56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纪录;国庆档《羞羞的铁拳》创国产喜剧票房新高;纪录片《二十二》登上银幕,收获良好口碑。

电视剧中涌现出了《白鹿原》《鸡毛飞上天》等多部口碑极佳的作品,剧组的“良心”创作、演员的精湛表演,让近年来习惯了看“抠图”“替身”表演以及渣特效的观众大呼“洗眼睛”。

《白鹿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

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白鹿原》不迎合热点、不随应潮流,打磨多年最大程度地靠近原著。张嘉译、何冰、秦海璐等老戏骨扮演的“原一代”贯穿全剧,分分钟炸裂的演技看得观众欲罢不能。虽然叫好却不叫座,收视率远远不敌同期的《欢乐颂2》,但剧版《白鹿原》无疑是今年最优秀的电视剧之一。

有学者评价,这部作品具有鲜明中国气派、文化自信和艺术良知,或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发出经典的魅力,成为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中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也成为电视剧改编文学经典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赞美与争议齐飞

于6月22日开播的历史人物古装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从曹魏的全新视角切入,抒写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该剧整体节奏快,人物刻画明晰有力,主演演技出彩,台词颇具古韵,服道化也极具历史感,尤其是吴秀波等一众演员的精湛表演获大量网友点赞。尽管《军师联盟》赢得了高口碑,围绕该剧的争议却不绝于耳。“有明显的历史常识错误”、 “人物塑造脸谱化”等问题,成为了观众争议的焦点。

《白夜追凶》:口碑国产网剧首次走出国门

今年的“爆款”网剧《白夜追凶》,海外播放权被美国流媒体巨头、世界最大的收费视频网站网飞(Netflix)拿下,计划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虽然此前有《还珠格格》《甄嬛传》等电视剧开启“出海”模式。然而,国产网剧走出国门还是头一回。相信看过该剧的观众对第一起分尸案件里兄弟二人勇斗亡命歹徒的场景记忆犹新。主演潘粤明也凭借炸裂的演技再度翻红,圈粉无数。

《战狼II》:56亿的票房奇迹

由吴京执导的《战狼II》今年暑期档一上映,便成了“爆款”,仅7月30日一天,就拿下3.597亿,刷新了华语影史单日票房第一的纪录。最终,它创下了56.79亿的票房奇迹,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共鸣。《人民日报》如此评价这部“现象级”影片:这部电影的热映如同中国军人形象与国家实力在国际社会的一次“路演”。透过这场“路演”,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一日为战狼,终身为战狼”的铮铮铁骨。

《二十二》:中国首部票房过亿元的纪录片

2017年,讲述幸存“慰安妇”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二十二》,成为中国首部票房过亿元的纪录片。该片从一开始的冷清,到媒体、名人和网友共同呼吁下,排片和人气一路走高。《二十二》上映后,“慰安妇”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也让抗日战争的历史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全民阅读树新风

《公共图书馆法》出台

11月4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它确立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格局,对公共图书馆建设、运营、服务、管理和保障等作出具体规定,将有力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引领更多阅读者走进图书馆。

夜读的“灯火”已遍布全国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24小时书店是今年一大关键词。今年“十一”后,北京24小时书店开办呈现加速度。花市新华书店24小时店“十一”开张以来,迄今夜间接待读者五千余人次。此外,天津、沈阳、石家庄等地也相继开设24小时书店,城市夜读的“灯火”照亮的范围变得更广、影响力更大。

 

文化遗产闪耀世界舞台

鼓浪屿、可可西里申遗成功

今年7月,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青海可可西里”通过了表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一个是西北的“美丽少女”,一个是东南的“海上明珠”,它们的自然魅力与文化价值,在“申遗”过程中大放光彩。

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随着鼓浪屿和可可西里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成为世遗数量的“世界第一”。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今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网文化频道官方微信号“文艺星青年” (wenyixingqingnian)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