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历代帝王诗词,气势恢宏,各领风骚!

4 已有 1498 次阅读   2018-09-21 07:38

历代帝王诗词,气势恢宏,各领风骚!

诗歌,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的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这颗明珠的光芒里,一些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帝王都留下过耀眼的光焰。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他们博大的胸襟,感受他们不同凡响的霸气,又或是我们常人都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后,很快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那刻的刘邦,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刻画了他矛盾的心情。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

汉武帝•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刘彻,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

汉元鼎四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山西万荣县北面)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

这首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该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

其实,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武王·曹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首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诗中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隋炀帝·杨广

《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古代颇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认为是隋唐帝国的开创之君。

另一方面,他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修大运河大兴土木而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亡国之君。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隋书·文学传序》中记载隋炀帝“好学,善属文”,被评价为“并存雅体,归于典制”。他最为有名的诗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世人常知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是受其启发而作。杨广这首诗在描绘花开景色这方面,也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之用。

唐太宗·李世民

《望送魏征葬》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唐太宗李世民“偃武修文”以文治天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还有李世民与名臣魏征君臣和谐、上下同心的佳话。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入膏肓,势将不起。李世民听说后,派使者慰问病情,赐予良药,因为派的人过多,以致“相望于道”。

为了让魏征免去后顾之忧,李世民当场指婚,许诺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儿子叔玉,他对魏征说:“公强视新妇”。然而,这些举措都无法挽回魏征的生命,没过多久,魏征还是病故了。噩耗传来,李世民罢朝五日,命令九品以上官员通通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准备风光大葬。临葬时,她的妻子说:“征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征志。”

李世民以为然,就用素车运送魏征灵柩。眼前灵车缓缓向昭陵驶去,李世民登上苑西楼,“望哭尽哀”,并做诗文《望送魏征葬》。整首诗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真可谓,光耀千秋的君臣表率。

南唐后主·李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夕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宋太祖·赵匡胤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水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逐残月。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时任后周王朝的太尉,执掌兵权。

公元960年初,忽报辽国入侵,于是他带兵去抵御。开到开封东北郊陈桥驿这里时,部下竟背着他在暗中策划,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一阵万岁就把他喊上了皇帝的宝座。就这样,他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据记载,赵匡胤发迹前,曾见人写诗赞美朝阳,文字上虽然见功夫,但立意浅陋,他看了不满意,就自己写了这一首诗。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陈岩肖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历史上,赵匡胤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杯酒释兵权”了。

巧合的是,诗中的后两句“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逐残月。”恰好如同他对众将们“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人生经历。

明太祖·朱元璋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

只凭哓哓问姓名。

中国自古以来,平民出身的皇帝,最出名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二人。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20万对60万,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他平定江南奠定基础。大败陈友谅之后,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立百官司属。

朱元璋微服带一侍卫在金陵游玩,路过般若寺时天色已晚,便借宿寺中。庙里和尚看他虽然身着布衣,但气度不凡,待人接物也奇特,一举手一投足,颇有王侯之风。那个侍卫也和寻常人不一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和尚们很小心,仔细追问他的来历。朱元璋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便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了一首诗名曰:《不惹庵示僧》。

这一首诗,虽然相当口语化,但俚而不俗,很有“镜头感”,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朱元璋当年恣意逞豪的性情。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示诸皇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

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

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谥号为“圣祖”。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康熙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人们所讴歌的“康熙盛世”,他不仅以文治武功跻身于中国历史上明君之列,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堪称一流,为以后清代诸帝学习古典文学开创了先河。

在培养子女上,康熙尽心尽力、倾注心血,曾亲自教授儿子诗书骑射。这位慈父曾多次写诗赠给各位皇子,他把孩子们叫到膝前循循教诲,把做人处事的道理传授给孩子们。

虽然太子(二皇子)有错被废,但是康熙皇帝特别宽容,一再给太子机会,再次立二皇子为太子,直到太子再次犯错,不能承担大任,康熙皇帝才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平时在宫中经常给皇子皇孙以教诲,所施行的方法也比较成功,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