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追忆叶嘉莹:诗不远人 终身为教

2 已有 30 次阅读   2024-11-29 15:02
追忆叶嘉莹:诗不远人 终身为教
搜狐文化 2024-11-25 17:35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先生于昨日溘然长逝,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如同一首长诗,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先生于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祖父为光绪壬辰科满汉翻译进士,父亲是北京大学英文系高材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叶嘉莹先生自幼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四岁时,她便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开蒙即学《论语》。成年后,叶嘉莹先生更是将诗词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叶嘉莹先生曾说:“诗词是生命的救赎。” 确实如此,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刚考入辅仁大学的叶嘉莹,原本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她的母亲却在这个时候因病去世,叶嘉莹写下八首《哭母诗》,悲痛不已。
亲人的去世让她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她仿佛一叶扁舟,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在南京结婚,不久在战乱中随丈夫迁居台湾。那时,她未曾想过会归期遥遥。到台湾不久,丈夫因故入狱,一连几年音信全无,出狱后再没有工作,叶嘉莹便靠着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在历经种种磨难后,她依然能够坚守初心,用诗词来抚慰心灵、寻找慰藉。
叶嘉莹毕业于著名学府辅仁大学国文系,后历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客座教授,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她的研究涵盖了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数十种著作。
除了学术成就外,叶嘉莹在教育上也是成绩斐然。她曾在南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任教,用她那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激发了无数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
叶嘉莹的古诗词教育不仅局限于高等学历人才,她更是一位注重诗歌的启蒙教育。她尤为重视儿童时期的记忆力培养,认为尽管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但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能使其在幼年时期就种下古诗词的种子。这些种子会随着他们成长,在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自然绽放出对古诗词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之花。
叶嘉莹认为儿童时期背诵经典诗词,将为其一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不应因他们暂时无法理解古文的深意就轻视这一过程的价值。相比当下某些肤浅的内容,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更能启迪心灵,引领孩子们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叶嘉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古诗词教育事业。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
附叶嘉莹部分诗歌作品:
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哭母诗八首(其二)
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郊游野柳偶成四绝(其一)
岂是人间梦觉迟,水痕沙渍尽堪思。
分明海底当前见,变谷生桑信有之。
转蓬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绝句二首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
天池若有人相待,何惧扶摇九万风。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附叶嘉莹部分出版作品:
《一瓣心香——叶嘉莹诗词论稿》
是叶嘉莹先生的诗词论稿,讲述了叶先生与莲花及佛法的因缘,探讨了中国词体的起源与特美,论及中印文化交流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并“别求新声于异邦”谈到西方文论与中国词学。书的最后还记录了叶先生诗中的梦与梦中的诗,并以九十岁的回眸生动展现了先生诗词一生的心路历程。
《荷花五讲》
生于荷月、小名荷花的作者在本书中以荷花为线,通过围绕荷花展开的五次演讲,记述了作者一生与中国古典诗词为伴的经历和与佛法不可思议的殊胜之缘。
《性别与文化》
本书是叶嘉莹先生研究评论历代女性词人词作的专著,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为女性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演进构建了理论说明与评赏标准。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古代女性词作中所蕴涵的追寻向往、苦难悲歌多一份理解与同情,更会对现代女性词作之能表现兴亡历史、时代关怀多一份倾心与尊敬。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是叶嘉莹先生对词体的美感特质提出的一种本质性说法,其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本书以词人、词史为线索,从文学体式、性别文化、历史世变等多方面探讨词体的美感特质,是作者关于“弱德之美”之专论、讲演、访谈的首次结集。
综合央视《国家记忆》、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三联书店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