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古训:静养身,忘养神

4 已有 1577 次阅读   2018-08-13 07:49
古训:静养身,忘养神

授权图片 | 吕志耘 摄

特约文稿 | 聆音 作

1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我们每天都在繁忙中度过,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为了妻子孩子,忙到不可开交、晕头转向,已经忘记了生活本来的面目。

可是,回头想想我们最初的心,其实不过是想过个安稳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此繁忙的我们,幸福吗?

很多时候,我们从最初的奋斗忙碌变成了盲目追求虚名小利,汲汲营营只为了浮华的物质享受。白白浪费几十年的光阴后,猛然回首,我们变得茫然无措——好好的人生,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明代冯梦在《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中说到:“忙:忙乱无所措。会:会做事。”遇事忙乱无措的人不会做事,会做事的人不会忙乱无措。

人往往是这样,遇事忙乱的人,往往是没有经验或才能,不得要领,不知如何应付;而会做事的人,对于所面临的事情心中有数,应对自如,稳操胜券,自然也就不忙乱。这也就是真正的“会者不忙,忙者不会”。

《菜根谭》里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单向的旅行,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早已设置好的目的地,加速前行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

所以,是时候放慢脚步,让这个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以静养身,以忘养神,心神安泰,才能真正的看到这个世界。

2

古人聪明,简单地把很多警示箴言放在汉字本身,“忙”字就是心亡,一个人的心已经死了,便会盲,“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很多值得珍惜的人和物。最后变成茫,潦草地度过自己一生的时光,死于草莽。

想要摆脱这种由忙碌到盲目,最后茫然无措的状态,让自己从繁忙的杂务中解脱出来,第一步是静心。

国学大师林清玄说:“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作家龙应台也曾这样说。

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静心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静心才会有一个让灵台清明的状态,才能够让我们的俗眼,看到自己的内心。

静还能养身,少林德虔法师将少林延寿法归结为“静法”,素食清饮法等,其中静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静法中讲到,静禅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

又说“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所以养好心便能养好身。

3

静心能让我们清理自己的心灵,滋养身心,但是凡俗如我们,清理心灵后,我们都依旧会烦恼丛生,让人伤神。

延参法师说:“岁岁年年,年年岁岁,日月穿梭,时光流转,去的只管去了,来的还不明所以。每个人在世间兜兜转转、走走停停,既不知从哪里开始,又不知在哪里结束,或忙或碌、或悠或闲。看着落叶飘零,看着新蕊吐穗,荒唐的留下了或悲或喜的笑谈,本是好好的一个人间,却因为自己那颗心而风云变幻。”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忘。

作家冯骥才说:“天大的事对我是天大,原来我一生最忙的时期,竟是在甲子之后,我庆幸在这个人们多半要‘告老还乡’的人生阶段,自己忽然站到了自己的肩上——忘记自己和看清楚了世界。”

《老子》中“为学日益,闻道日损”,就是要将本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大道一无所知、无所作为的程度,即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排除感觉和经验,才能达到于道体合一,进入得道的境界。

处于这种忘我的境界里面,神魂得以融入大道,从而得以滋养。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单向的旅行,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早已设置好的目的地,加速前行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

所以,是时候放慢脚步,让这个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以静养身,以忘养神,心神安泰,才能真正的看到这个世界。

《每日一膳》

广东省中医院权威发布,好吃易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