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淘品欣赏] 《延禧攻略》不仅是宫斗剧,更是一幅非遗画卷!

4 已有 3116 次阅读   2018-12-10 22:41
《延禧攻略》不仅是宫斗剧,更是一幅非遗画卷!

  

  

  这些年,

  古装剧一直金玉其外,

  少有精品,

  人们已经很难从中寻觅到传统文化的美好。

  

  

  图:《延禧攻略》剧照

  而今年夏天,

  一出热播的《延禧攻略》画风突变,

  除了以更加贴合历史的改编,

  使作品拥有了更多历史元素,

  剧中还“植入”了大量

  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元素,

  《延禧攻略》播出之后,

  被誉为“将东方美学与清宫文化相结合,

  深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意之作”。

  

  如果说电影《妖猫传》

  拍出了大唐盛世,

  那么《延禧攻略》

  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

  最绝美的大清!

  随手一个暂停,

  就是一幅中国风的壁纸。

  

  

  

  

  《延禧攻略》影视截图

  除了画面美,布景美之外,

  这部剧还完美的还原了历史。

  大到服装,小到饰品,

  都是清王朝该有的样子,

  经得起史料的考证。

  

  

  

  《延禧攻略》剧照

  整体的服道化不仅融入了

  刺绣、缂丝、绒花等

  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且把昆曲等国粹加入到剧情里。

  这些贯穿整部剧的非遗元素,

  可谓是极具匠心,

  甚至有人说这就是一部非遗文化长卷。

  

  “我希望有一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

  让观众能真的感受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美学,

  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延禧攻略》宣传图

  正如制片人于正期盼的那样,

  《延禧攻略》成功完成了,

  国产古装剧的逆袭,

  让历史重现,让文化传承!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扒一扒剧中出现的非遗文化!

  【绒花】

  

  富察氏16岁被选为弘历的嫡福晋,

  10年后,弘历即位,

  富察氏也升为了富察皇后。

  

  图:乾隆与富察皇后画像

  史料记载,富察皇后

  “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

  不爱金银爱“人造花”?

  其实这是富察皇后生性恭俭,

  摒弃奢靡,

  并以此要求后宫。

  

  

  《延禧攻略》剧照

  剧中对这一描述进行了还原,

  皇后以及后宫嫔妃,

  经常以通草绒花作为头饰。

  

  绒花始于唐朝,

  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

  唐代即被列为皇室贡品,

  唐代有戴簪花的传统,

  但鲜花受制于自然条件,

  易枯萎,饱含伤感意,

  绒花的出现解决了难题,

  蚕丝绒、染料、黄铜丝,

  经过能工巧匠精编细织,

  惟妙惟肖的绒花就此诞生。

  

  图:《延禧攻略》剧中绒花作品,“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制作

  2006年,

  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在康熙、乾隆年间盛极一时。

  造型上,

  可与真花媲美,经久不衰;

  寓意上,

  绒花谐音“荣华”,具有吉祥祝福之意。

  

  图:《延禧攻略》富察皇后剧照

  

  图:故宫博物院藏绒花

  “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

  不枯不败的绒花不仅外观上雍容华丽,

  且合中国祥瑞文化,

  因而得到了贵妇们,

  特别是宫女们的喜爱,

  故此绒花又得名“宫花”。

  

  图:《延禧攻略》宫女剧照

  【点翠】

  

  除了绒花,

  点翠也是康乾盛世中,

  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清 点翠凤凰纹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点翠簪子

  点翠也是中国传统首饰制作工艺之一,

  将翠鸟之羽和珠宝金石镶嵌组合,

  制成一种昂贵而稀有的点翠首饰。

  

  点翠的翠,是指翠鸟的羽毛。

  翠鸟,全身翠蓝色,腹面棕色,

  其翠羽,翠色欲滴,闪闪发光,

  也正因其绮丽夺目的羽毛而得名。

  

  

  

  为了还原翠鸟的美丽,也为了环保,

  《延禧攻略》剧组买了人工毛,

  一点点染色,一根根粘贴,

  便形成了如此精致的点翠头饰。

  

  

  《延禧攻略》剧照

  【刺绣】

  

  清宫戏离不开清宫服。

  一件古代的服饰,

  便是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

  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

  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绣法。

  

  手推绣刺绣表面明显凸起,纹理清晰。

  

  盤金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它装饰图案的绣制,作品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打籽绣是中国刺绣传统针法之一。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子”,故名。

  在清朝,

  真正能体现出阶级感的,

  并不是服装颜色,而是细节,

  比如点缀装饰和刺绣手法等。

  

  

  

  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

  到手推绣、打籽绣、盤金绣,

  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

  纯手工缝制。

  

  

  在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的手下,

  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

  便跃然于眼前。

  

  《延禧攻略》剧照

  

  清代女子服装

  【缂丝】

  

  除了各种刺绣,

  还还原了2000多年历史、

  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

  宫廷缂丝手艺。

  

  缂丝,又称“刻丝”,

  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宋元以来其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

  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摹缂名人书画等。

  由于工艺复杂而又精美,

  还享有“织中之圣”的盛名。

  

  宋 朱克柔《莲塘乳鸭图》(局部),缂丝作品

  2006年,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

  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发扬这流传2000多年的手艺,

  也为了高度还原历史,

  《延禧攻略》找来了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

  顾建东先生作为指导。

  

  还有绣房里那些织布机,缂丝机,

  刺绣的架子,都与历史同步。

  古色古香,精致真实,

  仿佛瞬间就能回到那个年代。

  

  《延禧攻略》中的缂丝宫扇

  

  图:剧中妃子所用缂丝团扇也仿制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团扇,例如高贵妃所用之扇则仿制了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昆曲】

  

  剧中高贵妃一曲《贵妃醉酒》,

  华丽婉转,袅娜情深,

  让皇上都不禁迷醉沉沦。

  

  《贵妃醉酒》属于昆曲,

  昆曲于600年前兴起于江南,

  是文人雅士颇为喜欢的戏曲种类。

  乾隆时期,昆曲尤为鼎盛,

  一度成为“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

  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

  现又被称为“昆剧”。

  

  2006年,昆剧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时间,曾经被岁月压迫的昆曲,

  又重返人们的眼中。

  

  【打树花】

  

  打树花,

  是一种流传于河北蔚县的古老社火,

  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曾在BBC纪录片《中国新年》中惊艳了世人。

  勇敢的铁匠们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

  迸溅形成万朵火花,

  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

  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古时候,每逢元宵佳节,

  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

  铁匠们买不起烟花,

  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

  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城墙上,

  好似朵朵烟花盛开。

  从此,

  当地形成了“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习俗。

  

  打树花既是勇气活,也是力气活。

  舀起的一勺铁水,

  大约重达5公斤。

  要想将沉甸甸的铁水打高,

  打出漂亮的弧度,

  需要很好的上肢力量。

  目前,

  全世界只有河北蔚县有打树花这样的民俗活动,

  而当地也只有4名打树花艺人。

    

  《延禧攻略》剧照

  李白曾写道: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延禧攻略》中高贵妃献给太后的

  那场动人心魄的“火树银花”,

  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延禧攻略》和朴实的匠人们,

  用一场戏的时间,

  将那些没有光环,没有高薪,

  一生都在勤勤恳恳,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匠人们,

  推到了我们的眼前。

  让这些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就快被遗忘的珍珠,

  再次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我们的泱泱中华,

  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在这网络化的快节奏时代里,

  它需要以电视剧或是电影,

  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传播下去,传承下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