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浪迹天涯的放纵,与众不同的画作

2 已有 1422 次阅读   2019-02-21 09:39
浪迹天涯的放纵,与众不同的画作 

他在漫长而艰辛的艺术生涯中,深谙中国画理的意境和韵致,却不追赶古人的苍凉,也不追文人画的恬淡。他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引领着陕西美术的方向和潮流,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杲

汉族,字约翰,晚年号老呆子、寂寥居士、蓑鹤台上人、杏园老人等,1942年出生於西安,原籍山东昌邑。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驻会专业画家、陕西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1959年拜石鲁为师,1974年陪同石鲁被批判参加在西安碑林举办的“黑画展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进入李苦禅教授工作室。

张杲曾经拜国画大师石鲁为师,随后又考入中央美院李苦禅工作室,可谓师出名门。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艺术道路。在什么路途之中,才有可能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张杲选择的是“劳心于刻画而自毁”的路,这意味着要在挣扎中,在危机的淹没意识里,在一块块板板的夹缝中拼出一线光明;这也意味着舍弃之后而获大得,而赢新生。

这样的艺术道路也注定了张杲在生活中的颠沛流离,破纳褴褛。他曾经在童年时代的暑假里卖冰棍,寒假里卖报纸维持学费。

青年时代,他曾在虢镇河道里放马,木作工厂锯木板,郊外坟地打土坯,西安火车西站挂坡作苦力,所有这些都是他选择自己艺术道路之后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报应和累累伤痕,也使他在绘画中获得了杖责良心的净化,浪迹天涯的放纵,以及寂寥寒居的温存。张杲的绘画因生活的磨难得到沫浴和滋养。而他只是哈哈一笑,告诉你:“读佛宜对美人”。

张杲的绘画在形式和表现语言上独具特性。张杲是制造绘画间离效果的高手。他的花卉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即不离;在消隐中伸张,在张扬里聚敛,在丢弃中获得,就像是一场梦,留下的是追忆和消逝的碎片,留下的是踪迹。

张杲在观念上更接近西方后现代绘画,他有很浓厚的中国给画的笔墨功力,这使他的绘画语言显得非常丰富。杂揉、融合中西绘画技术方法之所长,表现自己身体的感受,心灵的感受,形成了张杲绘画独特的样式。

那些奇特的枝叶和花萼,不是应物相形的结果,也绝非坐在画室中借助模特而信手拈来,它们是迷狂的结果,是对沉醉在梦里境象的固执追忆和大胆抒写,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也非所谓的现代水墨。

张杲本人和绘画,有可能引起歧见,有可能产生非议,更有可能遭人抵毁。尤其是他关于人体艺术与国画艺术嫁接而产生的画作,也被画坛视为另类,不断有人口诛笔伐,备受争议。但是,张杲作为画家却让善良的人们看到了真诚。他说:“我的生命,苦也好,甜也好,都是永远服从于心灵深处的创造欲望。”

张杲作品欣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