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废墟中的色彩诗学:林敬原的抽象画世界

3 已有 323 次阅读   2021-06-16 18:36
废墟中的色彩诗学:林敬原的抽象画世界 

我不会害怕去改变,破坏画中的影像……等,因为画本身自有它的生命。而我只是想让这生命自然的生长。——美国艺术家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林敬原是一位资深摄影记者,2020年在台北举办首次个展「规则与不规则之间」之后,多了一个画家的身分。2021年春,林敬原在高雄举办个展「废墟中的色彩诗学」,第一次将他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同时展出,可窥见他在这两种艺术类型展现的风格与对照。身为摄影老手,林敬原这些年投入许多心力在绘画创作上,在无师状态下,凭着直觉、长年累积的涵养底蕴和想像力,与画布对话,自己摸索出今日的绘画成果。若说摄影是一门「感光」的艺术,那麽,对林敬原来说,绘画就是一点一滴创造「微光」(glimmer)的创作历程。

摄影记者的绘画梦1980年代,林敬原在报章杂志担任摄影记者,从1987年起先后任职于《商业周刊》、《首都早报》、《自立晚报》、《台湾日报》等媒体,经历过台湾政治环境剧变和街头运动风起云涌的那些年,因而练就出一身对应突发新闻的敏感与机动力,同时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1992年,林敬原在台湾首次举办的24小时摄影马拉松「台湾的24小时」比赛当中,以一张在中横梨山果园拍摄的原住民小女孩闻花照片,获得首奖。照片裡,小女孩直视镜头天真烂漫又腼腆的神情,满是温暖。

新闻摄影之外,林敬原也是国内资深的舞台摄影师之一。1992年,国家两厅院发行的《PAR表演艺术》杂志创刊,因缘际会下,林敬原为这本杂志拍摄舞台表演,2012年,国家两厅院在成立25週年之际,出版了《20×25表演艺术摄影集》,收录刘振祥、林敬原、许斌3人的舞台摄影,是台湾屈指可数的舞台摄影专书,3人也各自分享摄影心法。2017年,云门舞集出版《收藏云门》摄影集,收录林敬原的2件作品。

林敬原的舞台摄影,从一开始的纪实表现逐步演进成「慢快门」的风格:慢速快门产生影像叠层、光影延曳的效果,让舞台演出呈现如残像、似幻影的迷离情境,如同舞台是虚实交叠的时空,林敬原的舞台摄影并非追求表演者动作精确到位的瞬时片刻,而是慢速时间叠织出的那些难以名状的幽微情境。

纵使摄影资历丰富,林敬原却从未想过举办摄影展,这几年,他投入大量心神在绘画创作上,原本只是「好玩」,竟也唤起年少时期曾有的绘画梦,越画越有心得,还为此举办绘画个展。「废墟」中的绘画诗学先有限制,才有自由。虽然缺乏绘画的基础训练,林敬原另闢蹊径,不侷限使用画笔、刮刀等传统画材,也不拘泥在具象表现的技术追求,他可以手甩颜料,用悠游卡刮画,喷枪、火烤创造肌理,借用油水分离的原理,或在压克力颜料未乾之前水洗数次,留下无法预期的纹路,或是用他名之为「双胞胎」的手法:将两张画布相对压印等方法,在每次试验中汲取经验值,也渐地形塑出个人的美感。相对于具象画从再现主体传达意念,抽象画倾向创作者的意识展现,特别是20世纪中叶美国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艺术家的身体、心智融入与颜料、物质媒材无间的状态,代表人物杰克森・波洛克着名的巨幅油画即是一例,他将画布铺在地上,在上头走动,挥动双臂、扭动手腕,让颜料喷飞滴洒,有时候是将整桶颜料倾倒出来。观者可从画布留下的颜料痕迹追溯艺术家作画时的行为轨迹,过程中,创作者都必须处在极度专注的状态,以期达到和机遇的美妙相遇。

1952年,美国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以「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称呼这类型的绘画,不少艺术家受到波洛克启发,尝试以非传统的表现应对「绘画」这类古典课题,比方说:骑脚踏车穿过画布、在人体涂上颜料后压印在画布上等,这些手法而今看来并不稀奇,当年却是十足标新立异,诉诸观念与意识的创作观,及至今日仍有不少追随者。林敬原的绘画,无论是形色表现的「格式化」(formula)或滴流泼洒等技巧,也让人联想到「波洛克风格」,然而,再仔细观之,林敬原于手法、技巧的选择更加直觉与纯粹,意欲所至并非想挑战绘画的定义,而是透过绘画抒发对生活、生命的体悟,因此在材料、工具、手法等均不设限的情况下,尝试打造一处自由的创作国度。这次展出作品当中,可见林敬原多样的风格表现,例如:《花与十字架》是从客家花布剪下花样图桉,黏贴在十字架四周,为层层叠叠的颜料遮掩覆盖,彷如沈在颜料堆无法自拔,诉说现代人面对情感关係的犹豫与挣扎。「花」是林敬原画中极少数可供辨识的具象物,隐喻生命的绽放,也象徵人的情感世界。在「花非花」系列,有如细胞分裂般充塞整个画面的紫花锦簇,也有半具象的瓶花静物,和全然抽象的「非花」之作,大胆的对比色与张狂的线条笔触,展露澎湃汹涌的内在张力。「迷藏」系列中看似众色喧譁,却同样在色彩、线条其间藏着异质的元素,如:纸胶带、矩形、不规则色块等,製造出突兀感,却也饶富趣味,同时,在看似自由挥洒的多彩世界裡,放置一方「规矩」,彷如能藉此立定心锚。此外,林敬原也从颜料的特性着手,如水洗压克力颜料,或在其中添加油漆、水泥漆等不同性质的油料,使其融合或相斥,继而产生随机的效果。在「流・线」系列则由颜料自成线条创造出「内心风景」,像是大块淋漓的蓝色世界妆点白色星点闪烁,或是黑线蜿蜒构成奇山异石的层峦叠嶂等,流露出近似东方文人画的心境意象。「双・双」是林敬原称之为「双胞胎」手法的系列作,因相互对印而拥有相同元素的两件作品,在不同色系和其他材质处理下,打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就像双胞胎的外表极为相似,两人依旧是独立的个体。自由的边界林敬原镜头下的戏剧、舞蹈,呈现出流动的漂浮样态,追求自由形式、不按牌理的影像,彷如是对固定行制的反抗与破坏欲望,也探测舞台摄影艺术的边界,这种不想被侷限的冒险心,同样展露在他的绘画创作上,只是工具有所不同,诚如他说:「把相机当画笔,相机的移动就像笔刷在移动」,打破既有框架再重组的过程,就是艺术的微光绽放之处。虽说抽象绘画不受具象的侷限,面对空白画布时,心智与肢体运作怎麽进行,又如何在「破」与「立」的方寸之间,取得和谐的交会轨迹,是挑战抽象艺术的一大课题,而林敬原的抽象画世界裡,有趣味,也有晦暗与衝突,透过形色点线传达人生的瞋痴喜捨,是对艺术的体认诠释和对生命的包容与豁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