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色彩”的心理分析 :色彩是一种可见的情绪

3 已有 682 次阅读   2021-09-11 14:19
“色彩”的心理分析 :色彩是一种可见的情绪 

作者:陈侃

绘画是一种关于意象的活动,其过程是把内在的意象转化为外部的客体形象。而色彩的描绘正是这一绘画过程的主要内容,色彩包含着一种潜在的“态度”,是一种可见的情绪,是心灵对内在状态的一种诠释。将这种内在的感受形象化为一种色彩,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心灵“物化”的转化经历

心理学家根据临床的分析与实验证明,发现了许多绘画色彩使用的规律,揭示了绘画色彩与心理和行为间的许多关系。下面介绍部分成果。

一些个体在生活中十分焦虑,在彩色的绘画中他们会把这种焦虑通过色彩的选择与线条表现出来。他们的线条总是很轻淡、不流畅。在色彩的选择上他们倾向于选择较为保守的颜色,如:黑色、棕色、蓝色。

同时,由于他们人格的压抑和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感,在色彩的选择时他们变得不敢选择较为张扬和明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这类个体的人格表现为过度谨慎,难以和他人交换快乐或痛苦的情感。

相对来讲,心理较为健康的个体比谨慎的个体更容易投入彩色的绘画活动之中,他们常常自信地使用较为温暖的色彩,彩色线条的笔画也十分确定。这类绘画特征反映出个体对自身情感的肯定

另一种色彩使用的极端现象是个体使用极为野蛮的方式画画,他们用很大的力度,时常把色笔折断,同时使用十分不协调的极为强烈的色彩及搭配。这类个体以此表现他们的暴力倾向内在的情感的冲突,同时也表现出过度负荷的心理压力

一般来讲,正常的人在进行绘画时往往选用适当数量的颜色,比如,在房子一树一人彩色绘画测验中,正常个体一般用三种到五种颜色画房子;用两种到三种颜色画树;再用三种到五种颜色画人物。

如果个体在用色选择上十分拘束,所采用的色彩种类比一般人要少,则反映个体难以与他人进行自由的情感交流,难以建立温暖的人际关系。一些情感上十分害羞的个体常常把彩色笔当作一般的单色笔使用,即只使用一种颜色从头画到尾,因此根本谈不上是彩色绘画。

另外一些个体使用的色彩种类数目则比正常人多得多,同时这些绘画还包括违反常理的色彩搭配。这反映个体在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有明显的不足。比如,个体为每个纽扣涂上不同的颜色。

针对色彩的选择数量,研究者们还发现色彩选择的数量与情绪的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很多研究表明,情绪越强烈或绘画者对于情绪的控制水平越低,则越倾向于选择多种色彩。相反,则选择越少。

这个结论的证据包括:

研究者将精神分裂症个体和处于躁狂状态的躁狂——抑郁症患者的绘画与正常人的绘画进行比较,发现躁狂状态个体的绘画中出现较多的色彩。

同时,还有研究发现,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可认定随着年龄增长情绪控制能力也增长),其绘画中的色彩也越来越少;另外也有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年幼的、控制能力低的儿童以及控制能力低的成人都比正常的同龄人选用更多的色彩。

研究发现,对于色彩的选择与个体的行为控制间的关系。当个体更为强调红色和黄色的应用时,往往出于自发的心理表现,此时的绘画中刻意控制的成分较少;而当个体强调蓝色或绿色时,则更多的是在较高的自我控制行为下作画的。

另外的研究还发现,在儿童的绘画中,黄色是儿童在接触绘画的早期最喜欢选择的色彩,它被用于更为自由的表达,还常被用于表达个体的攻击性和敌意。这些研究共同证明,黄色是自发表达的色彩。

而绘画中强调对黑色和棕色的应用则反映个体压抑自己的表达,处于较为抑制的状态,甚至是倒退的状态。

对于紫色,研究者发现它是偏执症患者喜欢用的颜色。

最后,心理学家提出绘画可以从四个维度反映心理,这四个维度是:

(一)移情程度

移情程度是指个体对于某个绘画项目的特别关注。比如,在房——树——人绘画中,绘画者可能对人物给予更为强调的色彩表达,表现为详细的着色,仔细的色彩搭配,更多的色彩选择等。研究发现,正常的个体以及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试能力的个体会更多的表现出对彩色绘画的移情程度。

(二)紧张程度

紧张程度是指个体在绘画时将某个色彩反复加重,一次次地重复勾画。这种绘画常出现在具有焦虑倾向的个体中,尤其是处于焦虑状态时表现更为明显。

(三)抵触强度

抵触强度是指个体对色彩的反常搭配,色彩的选用和色彩之间的配合极为不和谐。比如:红色的树干配上了黑色的树冠、房子的每个窗户都用了不同的颜色等,这些搭配违反常理,且没有合理的理由,给人奇怪的感觉。使用这种色彩搭配的个体一般处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失常状态,在精神分裂症个体中常见,另外,躁狂状态的个体也出现这种色彩使用习惯。

(四)压力程度

压力程度是指个体对色笔所使用的过度用力。这种绘画在心理缺陷或有器质性心理障碍的个体中常见,另外也出现在具有攻击性的精神病个体当中。

(本文转载自《绘画心理测验与心理分析》,陈侃著;经作者授权刊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