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得授权,转载于此度
(作者:小书童)
喜欢丰子恺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
他与世无争、无所不爱,
他安详睿智、不事张扬。
身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他用一支画笔
描绘出前所未有的纯净烂漫,
不带半分戾气,
“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他的文字同样也是淡淡写来,
自然随意又妙趣横生。
▲丰子恺画《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藏胸丘壑知无尽,过眼烟云且等闲”,
这是丰子恺最喜爱的一副对联,
苦中作乐、随遇而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将凡事看淡的人,
却一生追随了一个人,
一生坚守住了一个承诺,
战乱、迫害、恶疾均不能阻止,
直到生命的尽头。
01
师者
示以美好,授以希望
1914年,16岁的丰子恺
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从未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的他,
最喜欢的是数理化。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丰子恺
直到遇见一位很特别的老师,
一切发生了变化。
“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
然而个个学生真心地怕他,
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
我便是其中之一人。”
这位老师名叫李叔同,
教的正是绘画和音乐。
当别的老师待学生坐好
才姗姗来迟时,
他总是早早到了教室,
看着学生们吵吵闹闹着进来,
上课铃响,他深鞠一躬,
课就开始了;
当别的老师总是居高临下
疾言厉色地批评犯了错的学生时,
他只是在下课后和颜悦色向对方指出,
然后再向这位学生鞠一躬,
提示可以走了。
而原本天性散漫
对老师的呵斥多已经麻木不仁的学生
反应也很怪:
只要是他的课,上课铃响前,
都已坐得齐齐整整。
至于,犯了错的,
也无不表示有些难为情,
“我情愿被夏木瓜(夏丏尊外号)骂一顿,
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
我真想哭出来。”
后来,丰子恺总结到,
李叔同先生,这叫“凡事认真”。
对于一件事,先生向来不做则已,
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他以“才子”之名驰名沪上时,
就是上海当时一等的翩翩公子;
他到日本求学时,
就是彻头彻尾的留学生模样;
当他从留学生变为“教师”,
就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
要有人师的“风范”。
人师,以人为本,
教育是教书,也是育人。
02
师者
薪火相续,生生不息
丰子恺决意一生奉献给艺术,
缘于一场记不清具体是哪天的谈话。
那天,作为年级长的丰子恺
向李叔同汇报班级事。
汇报完,将要离开之时,
李叔同突然说道:
“你的图画进步很快,
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
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
你以后,可以……”
突然得到表扬的丰子恺,
受宠若惊,当即表示:
“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那天晚上,二人敞开心扉,聊到深夜。
在后来的回忆中,丰子恺说:
“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
这一晚,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关口,
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
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
几十年来一直未变。”
▲丰子恺
李叔同是有名的通才、奇才。
他能作曲,能作歌,
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精金石。
第一个将话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