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自由联盟 - 墨缘

  • 分享

    书法创作的运行轨迹

    2待秋 2017-01-19 18:23
    轨迹就是运行的路线。书法创作的轨迹,就是在书写的时候毛笔所运行的路线。书法的创作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书法的创作就像一个杯子,里边装上不同的内容,就形成不同的书法。从形式上有条幅、横幅、对联、中堂、斗方、扇面、手卷等等;从字体上有真、草、隶、篆、行各种字体;从个性上有钟、王、颜、柳各种流派;从字数上有一个字到几百个字不等,可以说是极为丰富。

    书法的创作历来都是个难点,也是书法的核心技术。书法的创作的优劣,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质量。为此,很多人在书法章法上面做过很多的研究,取得很好的效果。如“S”型动感、平衡的书法创作方法、诗歌“平仄”型轻重、趣味的书法创作方法等等。面对丰富的幅式、多变的章法,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我们每个书法爱好者的梦想。这首先要弄清楚书法的创作的基本原理,把握书法创作的运行轨迹,要具备计高一筹的应变能力。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个问题一直也在困惑着我,苦苦在寻求,却找不到出路,无奈、彷徨。在这迷茫“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蓦然回首”,我突然看到,那路就在我们熟悉、再也不能熟悉的孙过庭《书谱》中说的“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有人要问,这不是对初学者的教导吗?怎么变成对“书法章法的运行轨迹”的教导呢?。其实我一直也是这么看的,在今天看来,并非如此。我学会了运用扩大、转换的方法看待问题。不再用以事论事的方法看待问题,而是在一个事情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扩大一下我们的思维空间,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那会看到另一番景象。如我们在对对联的时候,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仗,天对地、大对小等等,这只是个基础,必须作到的。但我们还不能被此方式框住,要有跨越,要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真正好的对联不是这样简单、直白,而是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如诗人李白在观望庐山瀑布时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想象发展到了及至。孙过庭在《书谱》中又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在孙过庭的话语中,我们学会了在学习书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这也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书法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开始——发展——结束。

        在书法的创作开始时,我们在写第一笔、第一个字、第一行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最佳的状态,凡事都有一个预热期,如同汽车在启动时速度不可能达到高潮一样,这是自然现象。我们从孙过庭在《书谱》的第一页、《兰亭序》的第一行、《祭侄稿》的第一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初谓未及”、“但求平正”的启动阶段,正是这些启动阶段为书法进入高潮做好铺垫。从辨证关系上说,正是这些起初的“生疏”为书法中心的“精彩”产生了对比,表现出“红花还得绿叶配”的绝美搭配。由此,在书法创作开始时,不应受任何影响,怎么写都是对的。因为起初没有选择,所以起初也没有对错。如果要说有错的话,那错不在第一,而错在第二。错在它们之间没有对比,存在的雷同。在《易经》八卦中,“初九”处在起初的位置,是事物开始的阶段,属“潜龙”之地,掩饰隐藏、含而不露是其特点。此时就像雏鸟羽毛未满,步履蹒跚,经不起风雨,需要呵护,平和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书法起初的表现。

        在书法的创作发展时,书法进入了核心地段。要发展就要开放,闭关自守必然落后。在此阶段,变化万千、精彩无限。孙过庭先生说:“既能险绝”、“中则过之”。书写时要眼界开阔,判断准确;要承上启下、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干或实、或远或近、或左或右和四面八方建立联系。所以,在行草中常采用“外实中虚”的表现方法,使章法空灵,给字留下充分的展示空间,达到即对比变化、又平衡和谐。在《易经》八卦中,此阶段为“九二”,居于“卦”的中位,正处在年轻力壮、风华正茂之时,是崭露头角、施展才华的最佳时候。于是,“有宝不露等于无宝”该表现的时候就要表现,切不可藏而不露。把精彩留在中心,像甘蔗最好吃的部位是就在中间。于是,在书法的中间要有吸引眼球的地方。这就需要研究用什么办法能把注意力引到中间来,我想吸引眼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动感:如错落有致、斜正相映;二、要有亮点:重点突出、虚实相间。检验的方法,首先要打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如何去打动别人?其次,要走出去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是否打动别人。

        在书法的创作结束时,作品进入已进入到“山临绝顶我为峰”的地段。如同汽车临近车站,需要缓慢行驶才能安全到达。于是,在这个阶段中要从书写速度上、情感上都要有些收敛。一来降低速度,以防止越位;二来突出重点,避免“喧宾夺主”。孙过庭先生说:在此属于“复归平正”阶段。所以在书法的创作结束时要用小字落款,其意义不言而喻了。在《易经》八卦中,居于“卦”之上位,“九五”至尊之位,风光之位,落款“XX书之”往往在此显示。另外,此位已在高处,慎防“高处不胜寒”,收敛是最好的选择。

        观整个书法创作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书法在运行时始终把握着节奏,收与放的关系。而且思想、内涵绝对统一。始终遵循孙过庭先生的“通会之际”之思想。“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就像一环套一个环,即有大小变化,又有内外统一,融会贯通是书法创作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书俱老”,写出好的作品来。
你还不是该群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现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