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自由联盟 - 翰墨朝野·

  • 分享

    今日头条|艺术家访谈|刘燕声.........

    3刘燕声 2017-06-19 20:31
    标题是平台定的,题不对文
     
    下面是未删节的全文
     

     一、您现在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微结构、大写意及小写意这三个系列。

    其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系列的作品呢?为什么?

     

        我试图走两个极端,一是力求严谨坚实、阳光饱满,二是力求水墨淋漓、简洁抒情,当然也画一些介于两者间的小写意作品。

        我喜欢的是微结构系列,一是因为,那是我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想在山水画的时代感、笔墨特征以及表现力上做些文章,并已初见成效。二是因为,在思想表现上主要以太行山为主题,大太行有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蘊,新中国就是从太行走来的,这个主题我歌不完画不够,每幅作品都饱含着一种情思。在我的体会里,刻画太行山那铜墙铁壁般精神,微结构概念是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段。

     

     

    二、微结构山水画是一个很新颖的概念,您能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么?

     

    微结构山水画概念,就是发挥笔墨的优势,将山石的小结构和大气势充分表现出来,形成结构突出、质感强烈、阳光饱满并符合现代人视觉心理、富有冲击力的艺术特征

    她不是一两幅作品,而是一种概念,旨在引起对自然结构和质感的认识,为解决这方面的难题提供一个有效手段。

        其笔墨特征为,强调笔墨的自然化,拒绝媚俗的描抺和人为刻画的痕迹,做到一笔下去要带出一定的结构关系和质感,使笔墨在专业的空间里驰骋。她是撕破了的线,皴涩坑洼的面,仿佛是用笔墨来雕刻山石。在严谨的同时也强调张弛的对比,笔笔内含奔放的笔墨,尤其是需要放松的部分,完全是在结构基础上挥洒出来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阳光的自然现象,有力地提升了造型效果,也大大拓展了笔墨的表现力。   

        微结构山水画是大自然的升华,不是照片的复制,可以说现实中的场景,基本没有一处可以作为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素材的,她是一种严密的构思设计和创作。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可行的步骤和技巧,对于山石各种质感的表现,这种手法可以很轻松地表现出来。

        微结构山水画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依据的。

       (一)我中断过三十多年的创作,当重新拾起画笔时,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笔究竟该怎么落。

        古人早就讲了,笔墨当随时代,总有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构新的节点,这也是画家的历史责任感。在当今时代中,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超高清影像的出现刷新了现代人的视觉感知欲,于是,我就从山水画的细节上作为切入点,要让人感受到更多的细节元素。

       (二)传统山水画因观念和程式化的束缚缺少自然形态的表现,那些披麻皴、斧劈皴等不足以表现多姿的自然山水。所以,我就以大自然为宗师,试图营造一种全新的自然风。

       (三)纵观大部分山水画作品,发现在山石结构的表现上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知道,但凡画人物的必须把人体结构掌握透彻,才能在创作中画好人物。相比之下,山石的结构自由宽松得多,也可能正因如此,部分山水画家放松了山石结构的认识和训练,导致仅凭想象、不合自然规律、一圈套一圈或者是含糊不清一带而过的情况。山石结构是山水画的支撑,是山水画家绕不开的课题,即使是大写意,笔墨也应该落在大结构上,因此,加强山石结构的刻画是必要的。

        以上三点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在突破传统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自然的结构关系和质感,以体现现代人的视觉感,于是就产生了微结构山水画的概念。

        在作品中不难发现,我善于表现山石的局部特写,那是因为山石结构的错综变化,构成了典型的点线面和丰富的表情,这么美的天然元素我不能视而不见,要将它成为我的艺术标签。从情感上,把镜头拉近,让人与山石近距离对话,去聆听所承载的远古故事和触摸那些裂纹的沧桑。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未必都要挤在大山大水中,何况还有以小见大的道理。另外,一朵鲜花很香,你的自然反应肯定是放到鼻子底下来闻,你去看瀑布,肯定不会在十里之遥去观赏,这是人的本能。需要让人感受明白的就要走近它,当然,不是所有作品都这样画。

    微结构山水画在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表现太到位了是否会失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神,其实,我也一直在遵循这个理意,我认为白石老人的这句话,应该是指那些媚俗的似与毫无功力的不似,我们不要怕似,怕的是媚似。 就拿工笔画来说,起码古人的初衷就是要画得相对似一些,但这个似是具有品质的似,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微结构概念绝不是追求画得“像”,而是用专业的手法,将自然界中的美进行提取、放大和强化,最终得以升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起码我是这样定调的。

    还有人担心光线的融入是否会失去中国画的精神,我认为,万物生长都靠的是太阳,太阳决定着我们的生命,为何我们的艺术就要拒绝阳光呢?已经对不住太阳几千年了,在我的作品里会毫不犹豫地去刻画。我们理解传统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误区,古人讲,墨分五色,其中浓淡是什么,不就是光线的明暗吗,何况没有光一切都无从谈起,还谈什么线条色彩?既然讲光,为何还要遮遮掩掩呢。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就大大方方地将阳光刻画了进来,甚至还表现逆光下的眩光,形成通透立体的独特效果。

    一种新观点的出现有些争议是正常的,事物也总是在争议中发展,当然,微结构概念才是个初探,还有很多不足,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怕的是穿新鞋走老路,而穿旧鞋走新路则会走出一番新天地。

     

     

    三、当下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沉迷运用各种技法,而忽视了对艺术思想的表达。您是如何处理和平衡这两点之间的关系的?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时常在关注这个事情,纵览近些年的绘画,大部分是玩笔墨、玩色彩、玩自我,很少去关注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这涉及到各个画种,导致鲜有份量的作品问世。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走红一幅好作品应该是很容易的事,然而,美术界却没有把握住时代的契机,缺少让人值得热捧的有共鸣的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罗中立的一幅《父亲》油画作品,解海龙的一幅大眼睛女孩摄影作品,在没有网络传播的情况下,红遍了大江南北,为什么?是因为作品的思想与时代产生了共鸣。

    不过,仅仅一两幅作品引起过轰动,是不是太少了?回望三十多年里的几个社会节点,美术创作的确跟进不够,老人南海的一个圈,时代性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诞生了,1998年抗洪救灾,情深意重的《为了谁》感染了十三亿人,还有很多重要节点,美术创作全然缺席。

    缺少思想性作品的根源在哪呢?一是社会倡导不够,主题性创作边缘化。二是艺术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成了名的画家,他们绝大多数曾经以作品的思想深度而成功,可面对市场的诱惑,艺术发展的责任感淡化了,艺术为社会服务的世界观降低了。另一类是正在路上的画家,他们并没弄清成功的路径是什么,并不明白作品的思想奠定其深度,深度成就其作品,作品成就自己的道理。

        当下,在人物绘画中热衷于留影模式,不是单人肖像就是三两个人“呆”在一起合影,仿佛还能听到一声——“茄子”的喊声,不去深入表现生活场面或工作情节,严重缺乏生活气息。在国画里,不是两个老翁对酒下棋,就是泉水边呆坐的仕女,不是手抱琵琶就是一只折扇,这样的作品太多了太多了。一没有时代感,二谈不上思想性,只是一遍遍笔墨的重复,好象有一种云雾罩在了作者的头上,总也想不明白作品是要讲时代感和思想性的。

    西方各个时期的大量作品故事感很强,每幅作品背后都可讲出一大串历史典故,我国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也都是沉甸甸的。现在的创作简单化了,浮澡化了,市场化了,很少进行主题性创作了。这个主题性创作我认为是广义的,并非都是红色主题,也可以从典故或历史事件入手,也可以讴歌现实生活,中华民族的故事讲不完,你能画完吗?

      再者,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很多画家们就视而不见。你如果想表现时尚美,时髦的元素比比旨是,充满活力的美女不比毫无表情的仕女美吗,流光溢彩的生活空间到处都具有笔墨感和色彩感。想表现普通人的生活,那岂不更多?纪录片做得就很好,到生活中跟拍一个人或一群体的生活,情节细节抓得都很到位。摄影家的好作品都是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他们不到生活中就拍不到片子,反过来又印证了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按说,搞美术的应该思维活跃,可有一些偏偏固守在不合时代的圈子里,导致了三多一少,即:闭门造车多 网上模仿多,守旧模式多,到生活中体验少。不到生活中就是切断了营养来源,显得苍白无力。实践证明,生活出笔墨,生活出色彩,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另外,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根基就在于思想性,否则只能成为一个工匠。但凡有影响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才奠定了他的地位,这是条铁律。

        我是从主题性创作的年代过来的,习惯了作品思想性的表达,否则,在画的过程中也会感到毫无动力。自己是脉络是这样的,时代赋予我的责任感,太行成就了我的笔墨,笔墨又为表现太行的底蕴服务。因为我主要画的是山水画,不像人物画那样直接表现情节,所以我从太行的精神气质方面入手,或坚毅,或激荡,或诗情,或追寻,在作品名称中也都有体现,比如《太行如铁》《太行如潮》《太行如诗》等等。如果不是表现太行的作品,多为唤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呐喊,作品《古壑无言》刻画的是古老的山壑,消失了流淌万千年的潺潺流水,剩下的只是干涸的泉眼,它静静地、无奈地守候着自己干巴巴的躯体,作品旨在注入正能量,还大自然一个本来的面目。即便是写意小品,也赋予一定的情思,那些水润纯净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清新的气息,守住一方净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还有,偶尔画些人物画更是想表达一种情思,如《爷爷像座山》,通过以爷爷的大手拉着孙女去上学的画面,表达爷孙之间那种温暖和希冀的情感。在孙女眼里,爷爷就是顶天立地的长辈,就是门前的那座山,在爷爷心里,孙女就是心里的希望,心里的明天,期望好好上学成为有用之材,这是所有爷孙间的亲情之托。

     

     

        四、从您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您少年时便受吴冠中先生启蒙,开始了绘画学习。

    九十年代后中断了绘画创作,近两年重新拿起画笔,那么,日常创作和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呢?

       

        有幸受到吴冠中先生的启蒙是在1972年,河北平山县委邀请在邻近部队劳动的吴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到西柏坡作画,由工作在文化馆的我父亲负责陪同和后勤保障事宜。那时我已经喜欢画画了,临摹一些样板戏剧照什么的,并且在一本很厚的画册里见过吴先生的作品。一听说是大画家来了,就迫不急待地想看看画家们怎么画,也随着去了。我父亲交给我个任务,就是为吴先生背画具出去写生,这样有了充足的时间学习大师的速写和油画写生,不出去的时候,时常跑到隔壁房间看吴先生创作作品。

        我也忍不住学着画,第一个油画写生是竹皮水壶,我也拉开阵势学着吴先生那样“连甩带摆”,也时不时地用画刀往上堆上点色彩或刮出点竹蒾的走向。吴先生到我们屋看到后笑着说:不错不错,很有调子,但透视不对,然后就指导我画完。虽然那时才15岁,深层的懂得不多,但当时吴先生和我父亲的一些聊天记忆犹新,比如,画画讲究抱和转及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后来在他的作品里明白了这些道理。   

        从那个重要节点后,我就正式开始素描和油画的学习,1978年考上了河北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吴老还特意寄来了贺卡以示鼓励。多少年来,时常端详吴先生为我父留下的两幅作品及贺卡,仿佛那段时光就在昨天。大师的风采一直在激励着我,他的艺术思想深深地镌刻在我的骨子里。

        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我渐渐喜欢上了国画,同时,授业老师李明久先生的山水画打动了我,分专业时选择了国画专业。那时,创作了山水画《太行明珠》参加了1958年以来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此后,不少作品见诸报刊和省级以上展览,并成为早期的省美协会员。

        九十年代后,由于当时的绘画表现自我成风,已经看不懂了画界,也由于工作在政界,没有多少时间来创作,就渐渐地远离了队伍......

        三十多年来,不知是艺术负了我,还是我抛弃了艺术,爱恨情仇终有时,想想自己的根是艺术,回来吧,就要从零开始,不回来吧,这根橡皮筋真的就要断了。

        最终还是回来了,蓦然望去,艺术园里异常繁荣,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性,但还在工作岗位,只能利用晚上或假期抓紧创作。很快就要退休了,到时就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来了。

     

     

        五、您有哪些喜欢的艺术家,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吗?

       

    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我都喜欢,但我侧重于山水画,有的是综合性的影响。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西方的梵高,他炽热的情感和呐喊声,让我感悟到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我国的有刘文西、吴冠中、李可染、陆俨少等(按先后对我产生影响的顺序)。

    刘文西先生是我最早膜拜的画家,我十三岁的时候,父亲为我带回的第一本画册就是刘先生的。那时不知临摹过多少遍,大师极其鲜明的风格深深地印在了骨子里,就连画册的墨香味也成为心中的模板,但凡有新课本或画册,都要闻一下是不是和刘先生画册的墨香味一样。他那纯朴的表现方式,准确的造型,浓郁的大陕北时代的生活气息,至今仍是座丰碑。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思想和风骨是我崇尚的又一尊丰碑,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找到梵高那样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他的艺术观点和思想,具有强劲的冲力。

    李可染先生对山水画的突破和贡献,一直是我山水画创作的灯塔,他是山水画里程碑式的大师,将传统山水带到了一个新时代。自己的作品里有很多元素是从李先生那里为依据的,比如光线的应用,这是具体的,大的方面是他为我们奠定了山水画向前发展的基石。

    陆俨少先生的作品风格鲜明突出,势感强烈,层次明晰,又耐人寻味。在山水画的动势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在这里不能一一列出我喜欢的艺术家们,但还有一位,不仅是喜欢,还是亲手把我引进山水画大门的授业老师李明久先生。早在80年代他的画风就破土而出,在大多数画家还是山河一片红的观念时,他就注重自然山石和云的刻画,其笔墨泼辣、山石造型特点鲜明,气势如洪,成就显著。后来很多画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李先生笔墨形式的影子。

     

     

        六、大众审美是不断变化的,您如何看待艺术的娱乐化和年轻化?

       

        艺术娱乐化的含义随时代而变化着,过去常讲要做好群众的文化娱乐工作,这是工作用语,肯定是正面的词。而现在的娱乐化,含意可就多了,一旦与商业捆绑在一起,五味就俱全了,甚至与搞怪、炒作联系在了一起。

        艺术的娱乐化本身是没错的,因为艺术就是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适当地、有度地、有质地娱乐化,有助于艺术融到大众生活中去。但切不可过度娱乐化,一个严肃的历史题材,为了商业利益和一些所谓的大众口味,你把她太娱乐化了,就会误导历史观,甚至是价值观,这是很可怕的。今年两会上不是有一位作家,暴出了投资方给焦裕禄电视剧设计三个女人的荒唐事吗,这就是典型的过度娱乐化,严重违背了历史,立场错位,这样的情况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和指导。

        我认为艺术为大众服务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引导大众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不断将初级的娱乐提高到更高雅的层面上去,而不是越来越媚俗,否则,就会形成不良循环,导致真正的艺术无人问津,低俗娱乐大行其道。这就需要搞艺术的首先自己要自律,要把握住度,自己都高雅不起来如何让大众高雅呢。

        艺术年轻化是好事,年轻人正是树立价值取向的时段,也是奠定未来的基础阶段。年轻人无论是主动接受艺术熏陶,还是从事艺术事业,还是投资艺术品,除了对自己大有好处外,对艺术市场也会起到扩展和推动作用。过去新房布置少不了视听设备,现在书画也逐渐走向新人的新生活里,他们追求艺术品位是一个良好的态势。

     

        七、您觉得,外行人在美术馆,或者网络展览上欣赏艺术作品,如何才能提高鉴赏水平?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也不是我们在这里说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孤立的,是涉及到更深层的问题,抛开深层问题,从鉴赏和宣传引导两个方面简要谈一下。   

        (一)外行人需要拆除的障碍

        鉴赏能力的提高,不只是在美术展会上,更在于平时的积累。那么,如何读懂作品和鉴赏其好与次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好作品具备的要素是,在美的前提下,独到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思想的高度结合。

    之所以称为外行人,最基本的是对表现形式认知不够,如果是同一个场景,拍一张照片他绝对能看懂,可对意像的笔墨或提炼升华的油画可能就看不懂了,所以,表现形式是外行人鉴赏作品的第一道障碍。如何拆掉这道障碍,就要从专业的技法特性入手,要感受到浓淡干湿笔墨中的万千气象;要认识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髓;要意会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的意境拓展;要体会笔触和块面感带来的艺术享受;要认识到强化夸张造型的感染力;还要彻底明白,和照相馆布景相似的画只是一种媚气的风景复制,而绝非艺术作品,因为目前这样的画太多了。这些做到了,起码就可以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了。

    因国画笔墨存在的障碍较大,具体说一下什么样的笔墨是上品。一、行笔的功夫,笔笔都要力透纸背,有屋漏痕的感觉,也就是落笔肯定有力,或稚拙或富有弹性,能待得住,不浮不飘,并且涌动着一种势能。二、笔墨舒展大气,不抠嗦,造型也不能曲曲抽抽吞吞吐吐,这种曲抽不是艺术性地夸张。三、层次明晰、虚实呼应,有相对交待清楚的部分也要有耐人寻味笔墨,浓淡干湿交错有致,不糊不堵、通透畅快。有的作品就和轧在一起的柴禾饼一样,枝枝叉叉满天飞,从具象到意象毫无层次感可言。四、笔墨自然,不要有人为的痕迹,笔墨当然是画上去的,但要同天然形成的一样。比如山水画,一笔下去要带出自然的造型,不要过分地描染,什么也有个度。即使是焦墨山水,笔笔都要落在表现对象上,不要有跳跃出来的无用之笔。五、笔墨要有很强的表现力,有的作品就是靠小碎笔堆积出来,形不成大小笔墨的对比,其实这是一种缺少表现力的表现。外行人能够体会到这些以后,就会渐渐地把笔墨的障碍去除了。

        然后,细细品味作品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历史题材的背后会是一段历史故事,现实题材的会把你带到多彩的生活中,自然风光的会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在情感功能上,或是让人追忆,或是崇尚美好,或是同情弱者,或是感慨,或是激励,或是启迪,或是激荡,或是宁静,不同作品释放的情感功能也就不同,只要能与作品产生共鸣,鉴赏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宣传引导不能缺席

    以往各种媒体宣传艺术家的倒是不少,但如何欣赏艺术品方面的知识非常少。如果咱们这类平台,开设一些作品点评和艺术知识普及的频道,是几全几美的事情。一可以提升人气,二可以通过对作品的详尽剖析做有效推广,三是通过艺术知识的普及增强外行人的鉴赏能力,以此激发市场的活力。大环境下的媒体不好左右,倒也给专业网站留下了契机,因为需求艺术知识的大有人在,这一站式的引导推广方式,收效肯定错不了。

    在对艺术家及作品进行点评和赏析时,要注意针对的是外行人,一定要切合作品的实际,把作品的零件拆开,整体与局部呼应地进行,要为外行人提供真正有用的好理解的知识。

    当一幅新闻图片不足以表述其全部事件时,会有一段文字说明,当外行人看不懂作品时,多么渴望有段文字帮助,这是人们的心理。艺术作品也是一样,如果在美展或网展上,针对作者一两幅作品着重进行剖析点评,同时,每幅作品提供精准的文字信息,让人快速认可作品,不要总攥着拳头让人猜,一时猜不透人家就不猜了。这文字不能有概念化的水分,不要之乎者也,作者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包括背景、思想和技法亮点,让外行人多角度对照作品,了解其思想的同时,也体会到那些技法带来的享受,这样的话,就会渐渐地提高外行人的欣赏能力。

    说到这,不由地多说几句误导外行人的艺评乱象。很多艺评人只要钱够,称谁都可以是艺术大家,看谁的画也会想起古人的几句诗句,评谁的画也达到了万物之理的境界,之乎者也东拉西扯半天,唯独与作品没有半点关联。很多与艺术毫不沾边艺评人,就是为了挣点钱而混入这个队伍,试想他能给作品什么样的解析,甚至将俗不可耐的行画评价为博大精深。这样的乱象已经严重脱离了艺术轨道,让本来鉴赏能力就差的外行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需要专业网站担负起这个责任,正本清源,还艺术本来面目。

     

    八、我们的平台上也有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和绘画爱好者,对于学习绘画的年轻人,您会给予哪些建议?

     

        浏览学习大家的作品,是我有空必做的事情,值得欣慰的是,咱这个平台比较纯净,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作品,非常赞赏有这么多为艺术而追逐的年轻人,实属难得。

        年轻画家生长在经济大潮里,需要有一份为艺术献身的信念,沉下来,不要怕失败,不要为了迎合什么而放弃自己的执着。你选择了艺术,就意味着要付出一辈子的心血,即使还要兼顾生活,但专业性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我想大多数年轻画家也认识到了这点,并且也都准备好了。

        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明确一个有积极意义的思想,确定你的思路,找到你的亮点,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以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诉说你的衷肠,释放你的情怀,传递你的思想。眼光一定要向前看,要有时代责任感,百年以后回看你们的作品,让后人赞叹,啊,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千万不要与千年以前的绘画混在一起。

        那么,具体的该怎么办呢?到大自然中去,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去聆听生活中的故事。在时下作品缺少思想性、缺少生机、缺少厚重感的情况下,你们年轻人使命在肩,有责任占领制高点,有责任创作出一幅幅有思想、有厚度、有时代感的经典作品,这样,大师辈出的时代就不远了。

        以上观点仅为自己的主张或想法,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商榷和指正。非常感谢艺空联盟给我这个机会,祝事业蒸蒸日上。

你还不是该群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现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