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六学家,你们凭什么恶搞“人民艺术家”

4 已有 2289 次阅读   2019-01-11 09:32
六学家,你们凭什么恶搞“人民艺术家”

2018年末,一场“六学”风潮席卷网络空间。曾在经典电视剧作品86版西游记中饰演孙悟空的老艺术家六小龄童先生成为全国上下“六学”学风的核心,一时间近年六小龄童先生出席各种场合的言行和在社交媒体的发言都被网民们整理汇编,在舆论中循环往复,余音不息。

惊闻六小龄童老师这位“人民艺术家”终于再次勇敢地站出来,回应黑料质疑!小编深感高兴,虽然他饱受网络舆论的压力和六学的审视,但他仍以“国际影星”的气度和风范笑对世人。他的豪言壮举与孙悟空的一身正气是一样的。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他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他会用美猴王艺术形象努力创造一个正能量的形象,文体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

所以我想借此问一下诸位六学家们,你们凭什么恶搞“人民艺术家”六小龄童先生呢?站在学科十字路口的传播学义不容辞地站出来给六学撑腰。敲黑板,记重点!

1、互联网草根文化崛起打破电视精英垄断文化格局;

2、文本盗猎者的告诫: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作为你的呈堂供词;

3、“不能恶搞”、“不能戏说”、“不能随便翻拍”“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美猴王”代表着文化霸权。

荧幕到广场:从精英主场到草根主权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上看,六小龄童在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中对孙悟空这一角色的演绎,无疑是成功并被大众广泛认同的。出身于猴戏世家,将传统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引领到电视荧幕下进行重新演绎和诠释,六小龄童功不可没。在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六小龄童节目被毙甚至发酵成为一次重大的舆论事件,甚至爆出“无六小龄童不春晚”的呼声。

六小龄童为什么会作为孙悟空艺术形象的代表被全国人民深刻记忆呢?在1986年,在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之际,中国老百姓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电视这一令人好奇和兴奋的家用电器。当时的电视剧数量极少,拍摄技术和题材也极为有限,作为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西游记》相比较与同期的电视剧作品自然令观众耳目一新。

电视这种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介很容易地打造了一个舞台,在专业的内容制作和传播下,电视荧幕使六小龄童饰演“孙悟空”形成一种媒介奇观,在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将演员和角色密切地关联起来,六小龄童便在观众的认同中成为现实中孙悟空形象和性格的替身。“传统文化”、“艺术世家”这些身份标签在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中的呈现,电视和传统艺术两种权威赋予了六小龄童代表“孙悟空”的正统地位,在精英文化为主导的电视媒介场中,六小龄童的“人民艺术家”身份毋庸置疑。

那么六小龄童又是为何在互联网中迅速化身为六学之“佛”的呢?“六学”的学科体系起源于六小龄童在社交媒体中的活跃言行,也就是被大家戏称的“复读机”。社交媒体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也使得六小龄童不仅仅是电视荧幕上的孙悟空,还是凡人章金莱,也具有凡人的缺点。

草根文化崛起下,人人都可以演孙悟空。早在胡戈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无极》之时,互联网中草根文化已经出现并开始尝试去消解精英和主流文化的话语。但是六小龄童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微博甚至是网络空间不是他自己自说自话的舞台,而是一个人人具有自由言论权力的平台,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每个网友都可以用一个孙悟空的表情贴纸在抖音上成为孙悟空的扮演者,演绎和恶搞多元版本的孙悟空。

不了解互联网传播机制和媒介环境变迁的六小龄童自然无法借助社交媒体再度红遍全国。因此,建议六小龄童老师在每年的六月上旬举办一场以“六学”为主要科目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建立专业团队进行艺人宣传和账号管理工作,借助“六学”风潮和广大“六学家”之力重返人民视野,再现旧日辉煌。

文本盗猎者: 以“六”之言,立“六”之学

“最近网上有很多人黑我。”

“他们怎么黑你?”

“他们把我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复读不能算黑……黑你……网友的事,能算黑么?”

六学作为一门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兴学科,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还是依靠网友们对六小龄童语录的借用和模仿,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深入融合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因为文化形式的激进而导致了这位老人一时对六学和网友的误解。

六学的本质并不是在于恶搞,因为六学家和先锋们仍在坚持在字面上保证和原文主题思想的高度统一。口头上,人们仍在热切盼望着中美合拍的西游记的面市并赋予其“战猴”的美誉,弘扬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思想两开花。网友们的复制和口口相传使得中国网友彼此孤立、隔阂的内心再度靠近、连接起来,而此时的西方网民还处于群体性孤独的状态之中,强大的集体主义意识复苏将打破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神话,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的文化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证“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美猴王”,抵御外国文化对孙悟空的胡说与恶搞。因此,广大六学先锋其实是六小龄童再度走红、更上一层、实现个人艺术理想的坚实后盾呀,六老师明鉴啊。

美国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将这种利用别人的材料构建自己奇思妙想的行径称为“文本盗猎”,通过以特定的战术和游戏的模式进行符号拼贴,从而重构文本的意义。六学家和六学先锋广泛来自于网民群体,他们会在不同的立场去解读和阐释六小龄童语录,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话语挪用、借鉴、改编,“盗猎”后,不同地位和价值取向的网友会生产和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基于同样的文本衍生出多元的文化。但是六学家和传统文本盗猎者不同的是,他们突破了粉丝身份这一理论局限,带着爱恨交织、既捧又杀一系列复杂的立场、情绪和价值取向进行更为多元、全面、深入的扬弃。

反霸权、反主流:名为“恶搞”,实为搞“恶”

上文说道,2016年网友纷纷热切盼望着六小龄童上央视春晚,为何2018年又“第七十三变”成为六学的灵魂人物呢?在六小龄童的语录中,“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希望一千个人看完《西游记》,心里只有一个孙悟空”。他始终否定着除自己参演的作品以外对孙悟空的其他演绎,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饰演孙悟空和吴承恩的经验让他自认为对《西游记》文化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双手赞成“用西游记的名字和人物元素也不行”。

六老前辈殊不知,被他认为并嘲笑刺毛扎鬼的《七龙珠》主角悟空成为日本漫画史上的经典形象,无中生友的问题“孙悟空有几个女妖的女朋友”也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更为丰富和多元,《大话西游》电影和TVB版《西游记》也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前几年《大圣归来》的动画电影也为年轻观众喜爱、塑造了一个从困境中重生的、全新孙悟空形象。

六小龄童不仅仅是一个人,他和网友之间的对立冲突背后,是文化精英操纵社会文化和民众参与生产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惹六学家嘲弄的言行表面上是“打脸”、“复读机”,但实际上六学是对多元文化和价值的支持和对文化霸权的反抗。既然六小龄童坚持批判戏说和恶搞,那么六学家便采取被他所认同的严肃形式为其建立学说和流派,用极具包容度的形式反抗文化霸权和主流精英文化。

随着六学的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形式丰富着网络空间,比如已有相当规模的“哲♂学”和新生的“京学”。众网友在社交网络的狂欢并不是无端和无脑的抹黑,我们每当听到“恶搞”这个词汇的同时,也应该深深思考这种文化现象兴盛的背后是否还包含“搞恶”,而这种“恶”又是什么呢?在文化市场中,“国际巨星们”身披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外袍中饱私囊的行为并不没有可能,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也难逃网友们的火眼金睛,网络舆论既可能成为伤人的利刃,也可能使“恶人”原形毕露的照妖镜。

在后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以及带来的意义和逻辑的破碎,很容易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到狂欢之中。但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赋予相对言论自由和话语权的同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再到“六学”的网路历程中,不要因出发了太久而忘记为何上路,在网络狂欢之中也需时刻自省吾身,在文化盗猎中坚守“盗亦有道”之道。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