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书法大师林散之:我的草书,没人懂就对了,估计再过百年也没人懂

3 已有 1741 次阅读   2023-03-15 21:30
书法大师林散之:我的草书,没人懂就对了,估计再过百年也没人懂 

艺术作品究竟是曲高和寡还是下里巴人,这一直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实曲高和寡、下里巴人都同样重要,我们既需要高雅的艺术作品,也同样需要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娱作品。

二者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总是有人想要二者统一或者混淆他们的界线这就使得相关的争论越来越多。

比如有些大导演制作出来的电影确实不算优秀,当观众给他不怎么好的评价时,他便说出是观众没品味的话。然而,事实上他的电影在专业领域也确实算不上好作品。

很多爱电影的人都看过大量经典优秀的电影,为什么能欣赏出那些电影的好,能看出电影的优点。这就是典型混淆了高雅和劣质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位我国书法大师,他也说无人能欣赏得了他的草书,而事实似乎也是如此。

年近七十才被看到

这位书法大师就是林散之,他以写草书得以成名。但依旧有好多人无法欣赏他的作品,林散之给出的回应就是再过100年也没有人懂。这还真不是林散之自大妄为,因为他的草书作品确实得到业内众多专业人士肯定,甚至得到日本书法界的青睐。而林散之就是很喜欢在书法上有自己的创新,无人能懂实属正常。

这位高洁傲岸的大师其实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而林散之的确具有少年天赋,只可惜他的成名是在七十岁之后。林散之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在安徽。从小就天资过人,而且具有书法、绘画的天赋。

他三岁的时候就可以拿笔涂鸦了,到了五岁时已经可以照物写生。长到六七岁时便可以描绘出虫子的形体,而且特别写实。以至于他的私塾老师看过都大为震惊,确实是天才无疑。

像其他大户人家的孩子那样,林散之年少时期是在私塾读书的。私塾也教书法,但是最后真的能写出名堂的是少数,大多数人也只是能写出一手漂亮字罢了。但林散之不同,他在学习书法上进步飞快,年仅十二岁的他已经可以帮助别人写春联了。

林散之无忧无虑学习的日子没有过太久,他父亲突然因病去世。这对于林散之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但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他去做了教书先生,但依旧没有停下对书法的迷恋。这时他遇到了恩师张栗庵,有了老师的指点林散之更加努力练习,甚至一度练到废寝忘食差点一命呜呼,是恩师张栗庵救了他一命。

练字的日子很辛苦,而且一路走来林散之只是在他们当地有名气,在书法界可以说是无名之辈。但林散之并没有因此停下,真正的大师并不是为了功成名就,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罢了。

然而,就是这样默默耕耘,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在林散之七十四岁时,《人民中国》日文版于1月刊发“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伟人词《清平乐·会昌》排在醒目的位置。日本人看到后大为感叹,他们认为林散之的作品惊为天人,从此林散之名声大噪。

在草书界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其实一般人本身就很难欣赏草书。尤其书法和绘画这类艺术品它们本身就非常抽象,可以说与书籍和影视作品是两个领域。没有相关方面的造诣是很难参透一二的。这就不难得知为什么有人会无法理解林散之的草书了。

作为艺术家林散之从来都没有太过在乎外人的评头论足,他依旧我行我素地研究、揣度自己的草书。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写好书法的前提就是临摹,临摹大家的笔体。有名的书法家都会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他们的书法体,而我们后人通常能做到把人家的笔体写好就万幸了。

而林散之却不同,在他多年苦心孤诣地钻研下,在草书领域他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的草书笔体看似曲线柔软但内里总是透着一股强劲,能看出有他老师和古人的影子,但也能清晰品味出独属于林散之的味道。这使得林散之在草书界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

甚至有一个说法是草书界分为林散之以前和林散之以后,林散之在草书界拥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评价在书法领域可谓是非常珍贵的。但是林散之依旧没有为此太过在意,就像他可以几十年默默无闻地练习一样,当光芒照向他时他依旧可以保持清醒。

文人的风骨

文人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无人在意时林散之可以默默耕耘,真可谓坐得住冷板凳。当一片赞扬来临时他也能毫不飘飘然,然而不同意见接踵而至,有的人甚至认为他的书法是“丑体”时,林散之仍能清醒判断是他们看不懂罢了。

这样的品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难得,不被他人的称赞冲昏头脑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被他人的指责自轻自贱更加难。除此之外,对于功名利禄林散之先生更是看得相当轻。在混乱年间,一位林散之的小辈因为更会审时度势,他的书法作品就比林散之站在更显眼的位置上。

对此林散之也不以为意,文人的风骨才是文人的精髓。一个文人就算拥有再精湛的作品,如果他把人做得一塌糊涂,那在业内也算不上成功。所以,林散之不用在意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风范。

结语

林散之先生为什么有底气说出他的作品再过100年也无人懂,因为这是他耗尽毕生的心血钻研得来的,他自然能够说这个话来应对一些无端的指责。而有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他们糊弄了事的作品放出来就是为了圈钱的,观众不买账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曲高和寡这就实在太好笑了。

我们还是要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希望艺术工作者能像这些前辈多学习,除了工作能力更要学习人家做人的品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