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收藏·市场] 回望 | 流行书风时期的曾翔(一)

5 已有 1325 次阅读   2020-05-21 21:33


引子

最近,我们在整理木木堂工作室资料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批曾翔老师参加首届“流行书风展”(2002年)的作品集,里面展示了20幅他在流行书风时期的书法作品,还有6篇其师友撰写的点评文章。

这些文章所记述的,是18年前的曾翔。读罢,文字亲切犀利,令人感叹撰稿人的智慧。他的为人处世、治印作书,便在字里行间活了起来。仿佛架起了一条时空桥梁,引领着我们去认识一个和今天有很多相似却又不同的曾老师。

18年弹指,那时的青年人沉淀至今,无论在心境和艺术上都有了诸多变化。为此,木木堂工作室特别企划:【回望——流行书风时期的曾翔】系列栏目。

我们整合了书中的图文资料,并就热点问题采访了曾老师,还将他后来的创作对比展示,旨在真实呈现一个流行书风代表作者的面貌及他的艺术发展和思考,期冀做一点有益的梳理。

本期是该系列的第一篇,主稿为石开老师所撰《说曾翔》,欢迎您继续阅读。


说曾翔

石 开

–––

我有不记人名的毛病,屉子里数千张名片,没有几张可以与其人对上号的。但我对艺术作品却有较强的记忆力,当然,要记住艺术品中的人名,就要艺术品本身会说话才行。说起来抱歉,早几年我随朋友在曾翔开的餐馆里都白吃了人家好几餐饭,还记不住店主的姓名。后来在一份展览的单子上见到一长条草书,写得神采飞扬,问崔志强此署名“曾翔”何许人,崔兄笑了,我才记住了这老兄的大名。再后来,在七届中青展评选会上,我推荐的署名“曲堂”的行楷条幅被大家评为一等奖,我这才知道“曲堂”即曾翔也。


我自迁居北京后,与曾翔见面的次数渐多,他小我几岁,爱说谑语,我们正经谈话的机会不多,因此,虽常见面但实际了解得并不很多。好在他的作品很会说话,几次展览,共读到的作品大约有几十张,张张有灵气,细读之下时有会意,我们以艺交心,世俗的了解不详也罢。


曾翔的结字造型能力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是最强的一位,与之相伯仲的大约只有沃兴华和徐海了。沃兴华开合幅度大,想像力丰富,并注重整体的构成。徐海的开合幅度也大,并重于气势、精于点画。曾翔结字的开合幅度及整体的构成和气势虽比他们略有不逮,但精微度比他们稍高,各种变化的技巧也较丰富。似乎可以这样说:沃、徐二人的结字造型有“革命”的意味,完全打破世俗的观念而重组,倾向于美术化的造型。而曾翔只是“改革”,虽然偶有失度,但毕竟与传统的模式相去不远,因此相对而言,其刻意做作的成分也略低些。曾翔的结字能力还表现在书体的不断转换上,我见过的就有魏碑风格的、大草的、碑体加杨维桢的、碑体加王羲之的多种,每种都很老到,也都有新意。我曾当面恭维他,说若是他早生50年,做点学问,然后随便亮出一种体来,那么谢无量、胡小石他们就全没戏!


曾翔的点画颇有表现力,形象地说,刚毅、倔强、厚实,再加上几分戏谑式的灵动。因为他最早是以二爨入手的,厚实便成了他的主调。二爨的线型虽然厚实,但乖戾之处如果学得不好,会很容易形成习气,从而拒绝与其他线型的掺和与协调,所以近百年来,每见有学爨而僵化的,总不见学爨能渗化的,但曾翔是我见到的以爨嫁接帖字,而能谐和的难得的个案。


当今学书,一般主张碑帖兼习。如果考虑到“先入为主”的现象,那么先碑后帖,或先帖后碑是值得研究的。我以为先碑后帖作为书法入门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由于碑字重造型,塑变的可能性大于帖子,初学者习碑在前,无异加强了结字训练的力度,为日后字型塑变打好基础。其次,碑字点画一般比较厚实,形状相对朦胧,这也有利于日后的塑变。习碑达到一定程度,然后入帖,以帖的高品质的点画来调理碑字点画上的粗糙,这样应该更容易事半功倍,而曾翔正是先碑后帖的成功例证。他的厚实来于碑,灵动来于帖,两相得益,点画质量自然可观。


字型的塑变和点画的表现固然是书法艺术的本体所在,但附着在书法本体上的人文内容也极其重要。不是常听人说吗,若不是谢、胡之辈有些学问,如今还可镇住学业荒废的一代,他们想在书坛立名,大概就难了。同样道理,若是对人文关怀不够,即便有一手神技,又如何坦然面对古人和日益可畏的后生呢!


曾翔书法的高明,本用不着我来详加解析,会看的人自然会怦然心动,不会看的人说得再多再好也没用。我之所以作此小文,实在是偶生感触,想借此与他共勉。


人生很长,艺术也很长,欲使艺术不朽,要做不朽的学问。

编者注:本文约写于2002年

|  再回首,堂主答  |


当时《中国书法》杂志的报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何为流行书风?他对您意味着什么?

答:用王镛老师的话说,“‘流行书风’本来是一顶脏帽子,别人非要我们戴在头上。但我们戴起来还很合适,姑且就戴着吧”。透过王老师的话,可见“流行书风”并非一个好词儿。它原本是用来批评跟风者,但后来矛头一转,指向了一批在艺术上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于是,为了回应这个问题,今日美术馆就在2002年举办了全国范围性质的首届流行书风和流行印风提名展。(编者注:名单附后)

应该说,这个展览在全国开辟了很多先河。首先,它设立了策展人,由今典集团、今日美术馆创始人的张宝全先生担任。第二,采取了主持人提名制的方式,当时在全国也是第一次。由主持人从全国最具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的一批中青年艺术家中择选参展作者。流行书风展览的主持由王镛、何应辉、石开、沃兴华四位老师担任,流行印风则聘请了王镛、石开、陈国斌、徐正濂四位老师。第三,它有明确的艺术宗旨,入选门槛较高。要成为提名参展作者,须得由四位主持提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并根据展览“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弘扬个性,引领时风”的纲领去筛选。这就要求参展者的作品,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有当代意识,还要具备自家面貌,有个性,所以在那么多的书家中,最后仅入选了40人。这40人与特邀的几位老先生一起,组成展览作者。第四,在展览具体承办上有学术的要求,参展作品需要有创作手记,小到使用的笔墨材料,大到创作状态、过程和思路,都要有所说明。手记与展牌一起并置在作品旁边,提供观者一定的信息量,配合作品集,使展览更为立体化。

再说第二个问题,我既是流行书风被提名的作者,同时也是展览的具体参与和执行者,因为当时我在今日美术馆工作。很庆幸能够参与这项工作,应该说是见证了首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的盛况。因为对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大展进行整稿、组稿,走完了整个展览的程序,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我也向各位主持人老师学习了很多,这对我后来的书法创作,路如何走、如何深入,影响很大。

这或许是时代给我的一个机会,人生有这样的机会是不多的,能够赶上一个并参与其中,对于认定我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方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一直也是坚持着流行书风的艺术观念,仍在不断地前行。


| 作品欣赏 |

以下作品对比

左为流行书风时期作品

右为近年创作


左:经典重构系列  约2002年  128cm X 68 cm

右:意临散氏盘  2014年  138cm X 68 cm

左:意写金农字  约2002年  10cm X 40 cm


右:陆游诗一首  2019年  34cm X 115 cm

左:安石君平联  约2002年  128cm X 68 cm


右:李白诗一首  2014年  68cm X 126 cm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