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出了一个王子腾,最初担任京营节度使,后来升任九省统制,再后来成为九省都检点。
京营节度使一职,是京师三大营的最高统帅,主要负责京城的防卫工作以及确保皇帝的安全。
而“九省”则是指明朝设立在长城沿线的九个边防重镇,亦称为九边,具体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亦叫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或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或称陕西镇)、甘肃镇。
“统制”一职,最早在《宋史·职官志七》中记载,北宋时期会在出征作战时选拔一位都统制,负责指挥所有将领。到了南宋建炎初年,设立了御营司都统制,标志着这一职务成为正式的官职。而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都是这一职务的不同层级。
王子腾由京营节度使调任九省统制,表面上看,他似乎是掌控了九边的各大将领,实际上,他从一位拥有实际军事指挥权的司令变成了一个更侧重于监察的职务。虽然这一调整表面上看是升职,实际上,实权却有所削弱。
尤其是,他被下放至地方担任临时性质的监督职务,相较于身处京师掌控实际兵力的局面,他变得更加难以对地方军队产生有效的影响。想想那些地方的重镇司令们,长期在外与敌人抗衡,饱受艰难困苦,哪一个会听从一位坐镇京城、未曾经历过实战的统制指令呢?
相比之下,京营节度使的权力可大得多。该职务由贾家把控了数十年,王子腾接手后,权力仍然强大,实际上与贾家手中掌握的实权无异。
所以,王子腾的这一调动,究竟算是升迁还是降职,恐怕很难说清。
至于他成为九省都检点,相当于九边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清朝的提督职务与之类似。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职务,掌控北方的军事重镇。问题是,王子腾面对的庞大战线,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跨度可能高达几千里,他真能指挥得动这些地方的将领吗?不排除他实际只是一位地方性的总督,类似于明朝的蓟辽总督、陕甘总督,更多的只是一个地方官员。

他作为“强龙”,到了地方,是否能压住那些地头蛇,亦未可知。
然而,尽管王家势力日渐强盛,他们在朝廷中,仍然不过是贾家麾下的一个分支。
四大家族中,真正掌控朝廷政权的,依旧是贾家。
贾家凭借其强大的世袭背景,早已稳坐朝廷权力的顶端。王子腾虽有声势,但如果把王家与贾家放在同一个框架内来看,王家实际上仍然处于贾家的从属地位。

四大家族并非平等结盟,而是由贾家主导、掌控的势力。
回顾历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曾是朝中宰相,位高权重,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贾家之下。

而王子腾,顶多只是一个地方的司令,今天被皇帝任命,明天就可能失去职位,归于平民。贾家这支世袭贵族,对他来说,远不是可以忽视的存在。
让我们再来看贾家内部的地位差异。贾赦身为荣国公、世袭一等将军,身份地位比王子腾要高得多。如果皇帝召集朝会,贾赦作为正一品的将军,一定是站在武将的最前面。
再说贾珍,他至少也是世袭三等将军,这种地位和荣誉是普通文武官员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而王子腾显然不可能获得这种待遇。

更不用说,贾府提拔的贾雨村,身为兵部尚书,位居一品,显然比王子腾更具权势。尽管如此,贾雨村依然只能是贾府门下的一个“走狗”。贾赦要一把扇子,他便急忙去办,这种情况显然是没有贾家支持,贾雨村怎么可能达到如此高度?
再来看长安节度使云光,虽然与王子腾的地位相差无几,但他依然是一位地方大员。即便如此,他仍然需要听命于贾府。
贾家势力如此深厚,以至于贾琏的名帖能够让长安节度使为他们办事。这些官员,难道真是傻子吗?
最重要的是,贾母作为荣国公夫人,始终不把王子腾放在眼里。贾家虽然表面上不掌权,但实质上,他们的权力无处不在,几乎可以左右朝中的动向。

因此,当王子腾被调到地方后,其实也不过是在贾家的“暗中安排”下做的一步棋。贾母对王子腾的态度,已经足以说明这一切。当王子腾夫人生日时,贾母以“不自在”为由拒绝出席,足见她对王子腾的轻视。
从这一点看,王家在贾家眼中,究竟算得了什么呢?返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