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艺术能教育人吗?太能了啊!

4 已有 1031 次阅读   2020-08-06 21:38
艺术能教育人吗?太能了啊! 

中国素来有寓教于乐的传统。自先秦以来,儒家的立身处世观念便标榜礼与乐,礼以叙人伦,乐以成教化,强调以艺术规训道德,千年来已然成为我国的人文传统。

这种传统体现在我国艺术的各个方面,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艺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功能,中国画也不例外。

▲明 仇英 《二十四孝图册》 卧冰求鲤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篇一句“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明确肯定了中国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用。

这种教化人民的绘画在汉代就广泛存在了。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曰: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说的就是这类绘画。

▲北宋 李公麟《孝经图卷》局部

▲南宋 佚名《女孝经图》

/针对男女不同层面和要求的孝经故事。

汉代以儒家为正统,强调伦理纲常,各类孝子故事开始出现,当时的墓室壁画及画像石有非常多孝子故事题材的作品。此外,还有各类贤德后妃、忠臣名将,汉明帝刘庄就命人在云台阁画了东汉开朝的二十八位功臣。

▲东晋 顾恺之《烈女仁智图》局部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冯婕妤挡熊

/规劝后妃贤德、帝王勤政的故事及绘画。

可以看出,这类具有教化意义的绘画都依托于一定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亦即以人物画为主。

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到达一个高峰,其中诸多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涵义,教化用的绘画中也出现一些特定意义的花鸟作品,这种意象影射含义的绘画流传到民间,成为年画的养料和题材,进一步扩大了艺术的教化功能。

▲宋 佚名《子母鸡图》

/花鸟画中的母鸡与雏鸡通常指代母子之情。

明清时期,戏文、话本、小说等故事文学繁盛,这些文学中的配图和插画将故事意义具象化,对其中传递出来的世俗观念、人格品质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可以说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明 商喜《关羽擒将图》

/《三国志》中“水淹七军,活捉庞德”的故事。

▲明 仇英《掲钵图》局部

/宗教题材的教化绘画,《宝积经》中鬼子母的故事。

20世纪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国民美育、美术救国等主张,后者被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贯彻于艺术创作中,在全国范围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提及美育,好似只是专业人士的分内事,然而培养审美是一个天长日久的过程,艺术对人审美、道德和精神上的影响潜移默化而回响深刻。古有萧照见李唐画作而弃盗专艺,近期也有因为得见敦煌之美而报考考古的湖南女孩,艺术的教化作用微渺而悠远,谁又能说它不能影响人、改变人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