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700年前的一卷行草,后人争相模仿,刘洪彪也写不出这种味道

4 已有 477 次阅读   2021-11-27 19:34
700年前的一卷行草,后人争相模仿,刘洪彪也写不出这种味道 

行草可以说是书法里面最终模仿的,也是最不能模仿的。行蛇走线的书法风格与传统的笔墨不同,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么一卷行草作品,哪怕是后人争相模仿,也达不到当初创作者这一种级别。甚至很多喜欢刘洪彪的书友们也表示看过了这一个作品,他也写不出这一种传统的笔墨味道。

一张700多年前的小卷,整个作品据说传世只有二份,它就是元代鲜于枢的《石鼓歌》卷本。

如今这一卷是被存放在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之中,如果我们需要看实物,要走出国门到大都会博物馆之中欣赏。

为什么后人争相模仿这一卷行草作品,因为它的笔法相当厉害,尤其是在700多年以前,其笔墨圆劲雍容,而且挥洒自如的感觉令人佩服。

细观这一卷作品,每一个字与字之间的相互感觉融为一体,而且笔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创作者对笔墨书法所理解的意境感。

不少专业的研究者表示这属于鲜于枢最成熟期的精品书法,每一笔的纸墨结合度堪称完美,这才是真正的行草作品范本。

就拿当代书法大师刘洪彪的新狂草对比,相比之下感觉古人的作品更有说服力。首先就是从洒脱的程度上来讲,古人这一种自信与气吞山河的笔势无人可比。

刘洪彪的作品过于夸张,笔势也有一些过分的感觉,甚至给人张牙舞爪的想法。

但文中的这一个书法作品,豪放不羁又不缺遒劲,达到了自为一体,无人可比的状态。书法越看越有魅力,天马行空的笔下其实隐藏着对书法的理解。

正如沈鹏大师所形容的那样子,我们需要从古人的书法作品之中取其精神上面的最精髓理解,可以模仿古人的书法,慢慢的从古人的书法之中进行演变。

但很多行家模仿古人的书法,尤其是行草就是缺少一种气度,古人的洒脱现代人真的学不来。

可能这与当时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不同,如今的书法环境太市场化了,而且名利气太重。

像文章中这样子的好作品,看到了真是一种享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