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彭曦谈创作

39 已有 5453 次阅读   2012-06-05 08:11
 
湖北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班

 

 

    
       谈书法创作       彭曦(原创)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齐白石的弟子郭大维先生以《毛笔的运用》一书获得纽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有一次他在美国博物院示范并创作国画,只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就从容地画出一幅写意荷花图。在场一位美国女士赞道:画得太好了!仅需要几分钟而已。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这是五十年加上几分钟!先生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可惜要那位女士理解真意,实在得费些心神,正如孙过庭说过的: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晓,艺术的创作不是速成的,也不可仅凭数日之功就能学有所成。在这潇洒涂抹举手之劳的背后,实际上它经历了长期持之以恒,呕心沥血,苦练实践的积累,甚至是毕生的心血来磨练,来完成。学习书法同样如此。

       首先,创作离不开传统技法的长期锤炼,也就是基本功的训练。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是创造''的技能。也就是说,艺术的语言需要由技法去具体实现。技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而取法只能从传统入手,取法乎上。传统就是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营养丰富。当今,许多学书者,好师法今人笔墨,盲目跟风,此乃学习书法之大忌。而我们当代的书家,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远不如古人,可色彩,幅面,拼接等形式感则远远超越了古人,似乎本末倒置了。所以,要在临帖上长期下工夫,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获取技法。效法今人,只能是欲速不达,只有在入古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创作储备粮草。

        书法的创新是以继承为根基的,继承不够必然会导致先天不足,创新乏力。当下展赛频频,诱惑很多。普遍存在着三浮现象,即浮躁、浮夸、浮浅。我们应远离喧嚣和三浮,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沉入水底,浸淫传统。不得技法,免谈创新。对此,郑板桥的论述很精彩: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时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其次,创作是需要学养的积累。

       书法是一种文化,需要学识,不是纯技法的。如果仅限于技巧,充其量是个匠人。所以,必须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文学、史学、美学、文字学、音乐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黄庭坚教育其孩子时说:士大夫不时时以古今浇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三国魏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留美者人也......正因为作品是由人创作的,创作的主体是人,那么人的学识、修养、品行等诸多因素必将影响其笔下流动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格调。

       再者,创作中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

       创作是什么?如果说创作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传统就是那石头。如果说创作是是蚕吐丝,而临摹吸收消化就是吃桑叶。继承不够则会导致先天不足,创新乏力。倘若缺乏足够的修炼时间与综合素养,而去盲目创新,必然因为早熟而欠缺营养乃至后劲不足,甚至过早夭折。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前,绝不要轻言创新,否则就是如鬼画符。犹如春蚕不断壮大并蜕变,吃够了桑叶再去吐丝结茧。正象米芾书,早年集古字,沉湎于传统,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董其昌语)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之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要先厚积再薄发,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且传统与创新是可以统一的。假如传统是一条由古到今的直线,那么创作则是条围绕其上下波动的曲线,而创新的曲线始终围绕着传统这条直线行进,若即若离。

         最后,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人们在说,这七十二行中当书法家最容易。一是易于入门,中国人写中国字嘛。二是普及,时下大凡能涂上几笔的都是书法家甚至是名家。三是各阶层及名流的广泛参与和炒作。这世界变化真快,不停地在大批制造着名家和大量生产着废纸,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浮状态。所以,不要老是想着浮上来,而需要淡泊名利,清心静修,多写少赛,不以入展获奖而喜;不以落选无名而悲。不断调整状态,在勤写与妙悟中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不为迎合展览而写展体,不去讨好评委而追时风。长期沉下去,循序渐进,广收博取,熔铸古今,一点点积累,一天天磨练,耐得住寂寞并在寂寞中升华。。。。。。。。

 

 影响书法创作的因素

 

一、取法与师承

我们现在有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进入了一个误区,直接取法当代人,我看见很多朋友直接临习田英章的字,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可以学习田英章教我们学习的方法以及他成功的做法,但不可以从田英章书体上取法。还有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没有什么基础,就学习米芾的作品,也错,我们应当追本溯源,看看米芾是怎样炼成的。他中青年以前集古字,晚年变法。可以说,集古字是继承传统的必然途径,又是创新的重要前提。自宋朝开始以及以后的大家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成功道路,那就是“出唐入晋”。积淀传统的深厚功力。

  取法要守住一家,兼收并蓄。

首先选择适合于自己却又喜欢的一类范本去临习。临摹是书法学习入门的最佳方法,是书法创作前的准备和积累阶段,是书法创作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过程。历代书法家留下的优秀的、可供学习的作品很多,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内容形式也多,有诗词歌赋、祭文等,字帖种类多多,包括碑帖、刻本、影印本、墨迹本等等。学习这些优秀书法作品的最佳方法历来是从临摹开始的,求得形似、神似,掌握其汉字的字形,进而去剖析其结构特点、风格特征,体味其气韵,受其美的熏陶。为创作积累艺术语言。

其次是要有老师指导。要以人为师和以帖为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必须要老师指导创作,有时候你悟了很多年还不如老师的一语点拨,真的。教你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至于误入歧途或者少走弯路。如:卫夫人与王羲之父子,米芾与米友仁,欧阳询与欧阳通,苏东坡与黄庭坚,弘一法师与丰子恺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二、文字

中国书法就是汉字的艺术,书法不能脱离文字而独立存在。她是线条的艺术又不是纯粹的线条。中国书法与文字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民族性。文字是书面语言的符号,它是实用的;书法是美化其字形,它是艺术的。

了解和读懂中国文字,是书法创作的必修课。我们书写时时常要用到通假字、异体字、繁简转换字。比如:“云”和“雲”、“台”和“臺”、“歴”和“曆”、“發”和“髪”、“里”和“裹裡”、 鍾”和“钟”,“華””相通,“鵝峰崖”移位。

三、选帖

 字帖就是最好的老师,选择适合自己且又喜爱的范本,必以法帖为师,方能“名师出高徒”,若以俗字为师,学书当然就无所成就。何况还有一个递退的问题,即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斯为下矣!”取法于下,所得就是等外品了。因此又有“智过其师,始可传授”的话。然而,“过其师”的“智”仍须从上等法帖中才能悟得。一切都说明选帖的重要。

学古人不学今人。大力提倡学真迹。

 

      四、学识与审美

“功夫在诗外” ——陆游

因为创作的主体是人,那么你的综合素养必然会影响着你的创作,同时也直接决定了你上升的高度。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都是综合学问集于一身的大家。

所以说,文化修养,既是书法创作的必备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书艺的有效催化剂。书法是以汉字及其诗文词句为素材的艺术形式,自然对文化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书艺达到精深的造诣。那么,从哪些方面提高文化修养呢?。首先,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文字学、金石学、篆刻学等等,了解相关知识,以触类旁通;其次,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需要勤于思考

   五、情绪

孙过庭说书法“达其性情,行其哀乐”,也就是高兴时创作,释放激情,不高兴时创作,宣泄郁闷。当然兴致高时可以出好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等,都是在其特定的情绪中书写的。

做到“酝酿”情绪,诱发灵感。.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同时又要保持良好情绪,情绪好多写,写不好时不急躁,情绪不佳时可以不写或者少写。

书法创作的情感抒发性要求书法家必须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很难相象,一个对于生活没有丝毫激情的人会在书法创作中有激情的表现。形成书法家丰富情感的因素很多,不仅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来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自然条件和民族心理三方面构成的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所获得的在艺术和其它方面精深、广博的修养,正是这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形成书法家丰富的情感土壤。书法创作者要善于丰富自己的艺术情感,从生活本身,从相关的艺术中,汲取活跃自己情感的因素。比如,舞蹈、戏剧中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旋律节奏,都有动人心魄的魅力,在感知的时候,情感的变化是必然的,多从这些方面去感知,就会使得自己的情感不断地丰富起来。。

     六、环境

    我们都是凡间俗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我们要面对诸如柴米油盐、喧闹噪音,家人唠叨、饭局牌局等骚扰。

幽雅的环境,是创作书法作品的绝好条件,人的心绪是容易受环境影响的,好环境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畅,创作效果则佳。但环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心境可以自我调节,创作热情和冲动是可以培养的。.

 所以我们要自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环境选择要与作者的心境相合拍,要有一个雅致创作室和书案,要悬挂字画和文物古董艺术品装点,可以勾起你的创作欲望。2.环境对创作者灵感的触发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可以播放古筝二胡等民乐。3.日常创作环境的选择,要求做好必要的创作准备随时进行书法的创作,条件简陋那就学习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七。工具和笔性

     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我们的装备一定要象正规军,不能象游击队,好的配置才有手感。正所谓“工于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首先要考虑到,软毫表现力强,但是难以控制,硬毫表现力稍差,容易控制,比较适于学习时间不长的书写者;其次,要根据所写字的大小来选择,大字不能用过小的笔,否则线条单薄,表现力差。如果写小字,在悬殊不大的范围内,书写者控制力又比较强,则是完全可能的;再次,对于锋颖的选择,短锋易于控制,但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表现力不够丰富。而长锋易于蓄墨,书写者高管执笔,活动范围大,更富表现力,但是使用长锋羊毫或兼毫需要练就硬功夫,否则不太容易控制。总的原则,字体的流动性越强,越是适宜选择生宣。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正确处理用笔中的节奏,全面立体的左右上下运动。比如反义词的:粗细、轻重、提按、快慢、肥瘦、干湿、涩滑、凝重飘逸、平面运动垂直运动。

      八、积累与妙悟。

书法功力以及创作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高度时,只有妙悟和多思,才能境界发生突变。

书法美的本质,是通过线条处理,表现出各种思想情趣,从而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书法之理从造化中来,离不开生活这个源泉,所以书家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和提炼属于美的现象和情趣,将其融进自己的书法艺术,便能够得到成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积累对于书法创作同样极其重要。

1.钟繇学习书法,“每见万类,择而象之”,“再见万物,皆书象之”;

2.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道”以及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用笔的刚柔相济以及点画意态和让就之趣;

3.李阳冰“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虫鱼禽兽……皆有所得”;

4.怀素“闻嘉陵江水声,而草书益佳”。

           九、个性。

继承传统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而创新则是方向。其中,创新离不开表现自己的个性,任何艺术都离不开作者的个性,失去了个性,就谈不上独创性,也就失去了风格。书法家的个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书法艺术风格的不同。“个性”是指具体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风格”,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个性在艺术的一般法则基础上的具体体现。所以,“风格即人”成为艺术的不破定律字如其人,书法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西方美学家将这种反映自己个性的书法称为“风格”,中国古代称之为“风骨”。书法作品,不仅表达了字的笔法、形体,更反映了书家的个性与风度,道德情操是第一位的,古人论书非常强调书家的道德修养。

 什么是书法创作

创作就是继承出新,“和而不同”,这个“不同”是建立在“合”的基础之上。是来自于古人又不同于古人。书法的创作是指独立从事完成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劳动。一般讲,对于传统技法的熟练掌握之后,自己组织内容和格式书写作品,即带有创作性质;严格讲,则要求书写过程中独立构想,融汇贯通,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形成独特的风貌和特色,逐渐建立自己的审美趋向,建立自己的书法风格。也就是把自己的志趣、情怀,对自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以及对书法的内容、形式美的理念等,选择一定的章法格式在书写过程中自然地融合进去。自然地抒发出来。

简言之,就是要创作出格调古雅又有新意的作品,是技艺和心性的双重表现。即通过书法艺术语言,将笔墨技巧和书写内容融为一体,表达书写者的思想、意趣和情操。这二者虽然层次有高低,但却是每个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必然会走过的路。

以下我们把书法创作分为两阶段,把后者称为书法创作的高级阶段。

 一、集字创作

书法创作的起步

米芾书,中青年时期为集古字,笔笔有古人,“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集字创作是书法创作中比较初级、简单的一种形式,是从临摹传统碑帖进而过渡到创作作品的有效途径。它是将平时临摹练习积累的汉字的具体应用,常采用集对联、格言、警句、座佑铭、古诗、中堂等形式,逐步形成书法的创作雏形,让学生很快从临摹转到创作的角色中来,也使学生在创作中找到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找到创作的灵感。这是对汉字临写是否到位的一个很好的检验。集字也是章法训练最佳过程,对于一个初始创作的学生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章法布局和书写体式,往往觉得对照字帖一字一字书写还可以,或许像柳字,或许像颜字,或许象欧字……,一但离开字帖就“四不像”,要用某一书体风格创作一幅作品出来,更不能如愿,这就是对于书体的吸收、应用和章法布局的缺乏。通过集字训练,起码对于字的写法上有了把握后,再对章法布局、幅式上稍有把握、加工,便可创作出一幅学生自认为较满意的作品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念,只要不断积累,学以致用,以后一定会创作出如愿的、优秀的作品,成为实力较强的创作自由派。

 

二、自由创作

有了临摹的量的积累,又有集字创作的经验,便能较顺利的地进入到书法的创作中去,从临摹到创作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首先创作是临摹的积淀。只有学生临摹达到一定程度,对作品的笔法、技法、神韵、章法等有足够多的理解、把握并且熟能生巧,较好地应用于实践,才能有一定的创作基础,才会产生质的飞跃。

 创作是临摹从量变到质变的体现。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这是一个普遍哲理,书法学习一个很大的特点便是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博取众家之长,没有大量的临摹创作实践,不会有创作经验的积淀,那将是纸上谈兵,一窍不通。

 创作还是临摹的升华。临摹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书家的随意创作,而不是让学生当一辈子的“书奴”,有的人练习了几年,十几年的书法,但就是不能看到他能有一种满意的创作作品,甚至根本就不懂创作,这就是虽然有量的积累,但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根本原因在于临摹时没有很好地理解,掌握作品的真谛,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创作是一个书家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这样的形容太恰当不过了,所以,通过临摹而要真正达到创作的高境界,不仅需要书家的字内功夫扎实,还需要多方面的字外功夫积累,如文字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提高和培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5 个评论)

 65 123
 65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