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自由联盟 - 畅言堂

  • 分享

    中华书法承袭注略 编制:周学良 2009年3月5日

    8周学良 2011-11-05 20:08

                          中华书法承袭注略

    一.甲骨文

    因其在河南安阳殷代故都出土,又称殷虚甲骨文、甲骨卜辞、龟甲文、贞卜文字、殷契、殷虚文等名目。

    主要用于占卜,祭礼。商用得最多,周亦有使用。由于契刻技法的成熟和对刻工的培训,已经形成书法的物态化手段。大字峻伟,小字秀丽。出土十万多片,五千个单字,能认识的只有二千多个字左右。

    甲骨文的书法,因为是用刀刻的,字划大都平直、瘦劲、两头稍尖,偶然有些曲折。结构虽说大小长短没有一定,而安排却疏密有致、严整匀称。近代书家因为这种字体变化多姿、刚劲有力、运用自如,又有丰富的原刻拓片及地下新发现的实物可供参考,临摹者渐多。现在以写此体著名的书家有唐兰、商承诈、沙曼翁、诸乐三等先生。

    金文

    金文起于商代,盛于周代。是由甲骨文发展来的。因为金文是铸或刻在钟鼎一类的青铜器上,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这种铭文字下凹的叫“款”,是刻的意思。字上凸的叫“识”,是记的意思。后来在字画上题姓名,称为“款识”,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周代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是同一体系文字。西周初年的金文与商代甲骨文直接承袭。有《大盂鼎》《散氏盘》《周公彝》《宗周钟》《楚公钟》等。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主要载体是钟鼎铭文和摩崖石刻。

    代表南方书风的《王子申盏铭文》越王州勾剑上铭文形似鸟虫,秀美多变。运笔结构章法较为自然,笔划流畅起伏,笔意感强于铸刻感。

    代表东方书风的齐国《国差 铭文》。

    代表西方书风的《秦公簋铭文》。

    代表北方书风的《栾书缶铭文》。

    石鼓文

    艺术特征有较强烈的笔法意识和渗透,笔划圆润丰满而古朴秀逸。结构端庄峻伟,姿肆奔放,疏密变化,错落有致。

    二.秦汉书法

    秦汉是承前启后“书同文”的重要时代。中国文字的趋于统一事实上并不始于秦代。自殷代文字逐渐完备和普及,由黄河流域逐渐浸润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留下的官方文字是金文,官方文字不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铭文、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化则大有区域不同,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时间里发生了区域性的异体字。

    小篆(又称秦篆)

    李斯作《仓颉篇》、中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成小篆以流行全国字体。《泰山石刻》、《琅琊刻石》、《峄山碑》、诏版、权量等书法特点笔划婉转尚存籀意,简单瘦劲,锋棱峭利,结构方正匀称,创于李斯又称斯篆。

    汉隶

    汉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全盛期。不仅因为隶书由秦入汉已达巅峰主,其它书体也日臻完善,章草、草书、行书、楷书各体已备,汉代以后的书法艺术原则上说已不再有书体创新的问题,只是继承和发展和盛衰的问题了。汉隶是汉代书法特殊的成就,承秦隶的运笔,结构方法,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随唐的书法风范。汉隶艺术的精品力作有浑穆质朴、字势雄健的《裴岑记功碑》、《西狭颂》、《尹宙碑》。古拙劲挺、浑厚凝重的《张迁碑》、《鲜于璜碑》、《张寿碑》。秀逸俊雅、法度精妙立汉隶之风范的《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奇丽多姿、朴茂灵动的《石门颂》、《沈府君神道阙》。

    隶变

    隶书为以后的各种书体变化充当了重要媒介。隶变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草书,一个是楷书。草化先是章草,而后是草书、行书。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捺笔,字字分离,但笔划连绵。章草是隶书之捷也,相传东汉张芝创草书,其取法杜度、崔瑗而创。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东汉刘德升所创务求简易。较早的《谷朗碑》带有汉隶之遣风,而开楷书之雏形,隶变开拓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强化了书法的艺术价值。

    汉简

    汉简在汉代书法艺术宝库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写在竹片上的称为简,写在木片上的称为牍。统称为简牍。有敦煌《流沙坠简》、内蒙出土的《居延汉简》、甘肃出土的《武威医简》均出自民间书法家之手,运笔质朴,飘逸潇洒不羁,结构体势多变,纯任自然富有清新之气。比汉碑探索观察更真实直接、风韵神采毕现。东汉蔡邕(133-192年)工篆隶精隶书。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是个光前裕后流派纷呈的辉煌时期,虽战乱分裂割据状态,而书法各体同步发展,风格多样而臻于精美。出现了彪柄书法史册的“书圣”王羲之,“小圣”王献之。我们看到一边是金戈铁马动乱纷繁,一边是铁画银钩丰神潇洒。书画成了士大夫阶层遣兴抒怀的载体。

    钟繇(151-230年)79

    三国魏国大书法家。师法曹喜蔡邕。官至太傅,各体皆能。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宣和书谱》评其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皇象(生卒不详)

    三国东吴书法名家。代表作品有《天发神碑》、《松江本急就章》

    王羲之(307-365年)58

    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尝官右将军,故世称王右军。他出身晋室的名门望族,祖父王正,父王旷是王导之堂兄,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初为秘书郎,后历任临川太守、征西将军、宁远将军、江刺史、护军将军等职,永和七年(351)拜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在任四年,于永和十一年辞官,隐迹山阴,与诸名士游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

    千古名作“兰亭序”确定了被尊为“书圣”的地位。不仅由于他有增损古法裁成今体的创新精神。主要原因是他的行书在审美观念上代表了中国最为基本的两种哲学思想:一是老庄的自然之道,一是孔子的中庸之学。其行书天质自然,风神盖代,浑然天成。正如黄山谷所谓:“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卫铄善隶书、楷书、传钟繇之法。又有白云上人传以“书诀”。再师法张芝、钟繇。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频有哀祸帖》等。

    王献之(344-386年)42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蒙家训,故有专精。与羲之并称“二王”,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鸭头丸帖》、《东山松帖》、等。

    魏晋书论

    晋书法论述达到高峰,当时的书家大都有理论著述,形成了书学理论体系。如卫恒《四体书势》、卫夫人卫铄《笔阵图》、王羲之《论书》、《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索靖的《草书状》、成公绥的《隶书体》等,是当时书法实践的总结,显得艺理并茂。

    魏碑

    魏碑的兴旺是北魏前书法的演变,各民族的融合及审美心理的相互渗透。北魏佛教造像及碑记镌刻的蔚然成风。最初的碑刻楷书《葛府君碑》、《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度体。其中圆势一路的如《颜谦妇刘氏墓志》、《孟府君墓志》。方劲一路的如《王兴被夫妇墓志》、《王润之夫妇墓志》。变化后形成的《宝子》、《龙颜》。

    南北朝书法家

    羊欣(370-442年)72

    南朝人献之外甥入室弟子,尤擅行书,师法二王。

    王僧虔(426-485年)59

    齐国人。王羲之四世孙,师法二王。

    智永(不详)

    陈国人,王羲之七世孙,师法二王。

    四.隋唐书法家

    隋书法著名代表作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

    唐初四家……唐代楷书和草书是中华书苑的双子星座。

    虞世南(558-638年)80

    师法智永,代表作有《夫子庙堂碑》、《汝南公子墓志铭》。

    欧阳询(557-641年)84

    师法二王,精于隶书。创欧体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张翰思莼帖》。

    褚遂良(596-659年)63

    师法二王、虞世南。代表作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薛稷(649-713年)64

    师法褚遂良、虞世南。魏征之外甥,代表作有《信行禅师碑》。

    中唐书法家

    孙过庭(648-703年)55

    师法二王、乃二王嫡派。工文辞,精正、行、草书,尤以草书见长。代表作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等。

    张旭(不详)

    唐代草书名家。观天地之形,察万物之象。显示出高超的浪漫主义精神。

    代表作有《肚痛帖》、《古诗四首》。

    颜真卿(709-785年)76

    师法二王、初学褚遂良,后得张旭笔法,参以篆书笔意写楷书。代表作有《勤礼碑》、《大唐中兴颂》、《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争坐位》、《多宝塔等。

    怀素(725-785年)60

    师法从张旭之学生邬彤学笔法,学颜真卿。代表作有《苦笋帖》、《自叙帖》,《自叙》是怀素狂草代表作之一,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学书经过以及草书特点。

    柳公权(778-865年)87

    师法二王、又学颜真卿。代表作有《玄秘塔》、《金刚经》、《李晟碑》、《神策军碑》、行书有《兰亭诗钞》。

    晚唐至五代书法家

    杨凝式(873-954年)81

    师法二王气韵神采、学颜真卿、柳公权。其书有书卷气。代表作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

    李邕(678-747年)69

    因做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初习二王,既得其妙长于行草书。后撰碑八百多本摆脱旧习,面目一新。其笔法体势方而顿挫圆,笔力峻而气度缓,纵横开合,风采动人。代表作有《岳麓寺碑730年立。李阳冰称之为“书中仙手”。笔法以行为真,此碑即是。

    五.宋元书法家

        宋初对书法并不重视。至宋太宗赵光义才有所改观。其好书法购募名家墨迹,摹刻成《淳化阁帖》十卷。二王书法占了很大比例。唯二王是尊,唯帖是学。使笔墨形成格式化。由于翻刻技术低下,从而点划失去神气,谬本流传。又缺理性的艺术精神和美学觉悟,形成权贵意识“趋时贵书”而“后体失调”。形成了千人一面,千笔一体的雷同局面,阻碍了风格流派的产生。“趋时贵书”之风一直漫延到南宋,“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学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而孙字以又盛。”(《书林藻鉴》)

    蔡襄(1012-1067年)55

    师法二王、颜真卿。其传世尺牍取王字秀逸,颜字雄健而变汇,形成了刚柔并兼灵动的书风。

    苏轼(1037-1101年)64

    师法二王、颜真卿、李北海、杨凝式。代表作有潇洒豪放的《寒食帖》,稳健浑穆的《赤壁赋》、《答谢师民论广帖》等。

    黄庭坚(1045-1105年)60

    师法草书学周越、张旭、怀素、高闲。学草三十年。代表作有《松风阁帖》、《苏轼寒食帖跋》、《诸上座帖》等。

    米芾(1051-1107年)56

    师法二王、颜真卿、李邕。其精诗文、绘画、鉴赏,任书画学博士时,广阅宫中书画秘迹,开拓了视野,其书尤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代表作有《苕溪诗》、《蜀素帖》,著有《海岳名言》是平日论书之语,对书法创作、鉴赏、评论多有阐发。他强调书法要结合创作实践,符合客观“要在入人”,不要过于玄妙。

    元代书法家

    元代只有九十多年,但书法艺术并不寂寞。仁宗、英宗都较注重书法,至文宗时设“奎章阁”,当时的名书画家柯九思任鉴书博士。元初沿袭宋代尊帖之风,以宗唐为主。赵孟頫效法晋代书法,才使当时书苑改为宗晋。

    赵孟1254-1322年)68

    师法二王之妙,兼长众体,笔法圆转周到 ,恣态优美。又有称赵字“端庄秀美”。元代学者虞集曾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谐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日书楷能达万字。代表作有楷书《妙严寺记》、《六体千字文》、《秋兴八首》、《金刚经》等许多作品。

    鲜于枢(1256-1301年)45

    师法王献之、怀素。与赵孟頫合书,前人称之为“联璧”。二人各有所长,以笔力论,鲜胜于赵。代表作有《千字文》、《李白襄阳歌》、《水濂洞歌》、《送李愿归盘古序》等。

    康里巎巎(音挠)(1295-1345年)50

    新疆人,少数民族书法家。师法王羲之,以行草见长。笔墨圆健遒逸、气韵生动、有刚中寓秀之态。据《元史》记载“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

    杨维桢(1296-1370年)74

    宗法晋唐,纳古求变,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行草中掺入隶意,别有一股清新之气。代表作有《行书诗册》、

    六.明代书法家

    明代帖学大兴,善行草书者较多,但无一能超赵孟頫。明代由于“帖学大兴,明人皆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惟妍媚之极,易黏俗笔,可与入时,末可与议古。次则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馆阁诸体,莫由得笔。明遂无一能名家者。对其帖学,大抵亦不能出赵吴兴(頫)范围,故所成就终卑。偶有三数杰出者,思自奋轶,亦未敢绝尘而奔也”。(马宗霍《书林藻鉴》)。

    宋克(1327-1387年)60

    追踪魏晋钟繇、王羲之、并掺以笔墨潇洒、气势雄健的个性而自成一格。如他的《杜甫诗》,运笔宕荡激越、气酣墨畅,并融入章草笔意,于险劲逸放中见秀隽丽之态。

    祝允明(1460-1526年)66

    祝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同称“吴中四才子”。楷法师钟繇、王羲之等,草法承王献之、怀素、张旭、苏、黄、米。晚年更是人书俱老,达到了“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王世贞《艺苑厄言》)的佳境。作品草书《赤壁赋》线条畅达跳跃,气势雄强。其小楷十分精湛,点划工丽,笔墨严谨。

    文征明(1460-1526年)66

    以小楷、行书见长。小楷师法钟繇、王羲之。行书法王羲之、苏、米、黄。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董其昌(1555-1636年)81

    书法始学颜真卿,后师法钟繇、王羲之。及李邕、柳公权、赵孟等人。俱颜字笔意赵字风范。运笔丰润工稳,结构严谨规范。

    徐渭(1521-1593年)72

    工书善画。富有创新精神,书法率意逸纵,笔墨奔放,具有鲜明个性,其草书运笔缴越奇纵,尤如急风骤雨,纯任处然。,给人以神采飞扬的美感,从而折射出狂放的性格和落拓的境遇。

    七.清代书法家

    清代书法基本上是较封闭的板结状。崇尚帖学。清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上行下效。朝野内外一时皆效董,书坛为董书笼罩。乾隆崇拜赵孟頫,赵体书风覆盖书坛。依然是以帖学不主。嘉庆、道光以后,碑学兴起。由于金石出土的增多,文人学者转向实物的金石考古,如钏鼎款识、秦诏汉碑、北魏造像、唐代石刻,为清代书坛开拓了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从而获得了突破的契机。因魏碑刚健遒劲,强化了笔墨线条的形式美。一改尊帖导致笔墨线条纤弱的状态。清代著名书家的王铎、傅山、金农、郑板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

    清初期书法家

    王铎1592-1652年)60

    书法效法魏晋。师从颜真卿,米芾笔法苍健沉郁,气势激越,笔调颇有米意。其草书线条隽秀矫健,变化莫测,墨色枯涩相间,神采飞扬。达到了较高的书法审美层次。

    傅山1607-1684年)77

    其博学而多才,是当时的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书画篆刻家。书法远追晋唐钟繇、二王、颜真卿等人。其草书有“惊蛇入草,飞鸟投林”的美感。印证了他“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念。

    清初书法家除以上二人外,还有较著名的刘墉、翁方纲、王文治、钱南园、钱献之等人。大都偏重于传统,囿于帖学,创新意识较弱。

    清中期书法家

    此时已经展露振兴之气象。由于“扬州八怪”崛起于艺坛,以其清新的美学意识,为整个艺坛观念更新、手法创新起了表率。此时“碑学”始兴。

    金农1687-1764年)77

    他从《天发神碑》、《国山碑》中悟得笔法、结构,变化贯通,突破时流,形成独特书风。其隶书运笔方劲平直而欹侧变化,古穆简淡,颇俱力度与气势。给人以视觉上的立体感和厚重要感。,可谓平中出奇,怪上见法,具有内蕴的艺术感染力。其楷书也带有隶意。

    邓石如1743-1805年)62

    他是清代篆刻大家。精研碑版,临《天发神碑》、《泰山石刻》等,主张“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精于隶楷、行书等体。其篆书笔力圆健,线条宽绰舒展,于秀逸多姿中见骨力洞达,并掺有隶,高古相茂。

    伊秉绶1754-1815年)61

    崇尚秦汉碑刻心追手摹,从颜真卿丰满劲健的运笔中吸纳养份,涵养了他简静平实、貌拙气盛的书风。其隶书风格最为强烈。笔墨质相圆润,结构严谨,带有稚拙之意趣,内蕴却含蓄深沉,深得笔中三昧。

    郑板桥1693-1765年)72

    “扬州八怪”之一,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说己“字学汉魏崔()、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学王羲之《兰亭序》怀素《自叙帖》,效法苏东坡、黄山谷,取徐渭、沈石田、高其佩线条为笔法,变法求新创“六分半书”其章法如“乱石铺街”散而不乱,密而不闷,得用点划穿插行气布白,利用字形斜正来组合呼应。其行草错、落、疏、密、和谐严谨中自然成趣。艺术贵在标新立异。

    清晚期书法家

    清晚期书法颇为兴旺,名家林立,流派纷呈。绘画、篆刻非常活跃。尤其是篆刻,本身就是书法与雕刻的结合。凡是优秀的篆刻家都精于书法。从而使当时的书法艺术呈现了浓郁的金石味,体现了清末特有的书法时代特征。

    何绍基1799-1873年)74

    工于诗文、绘画、篆刻、律算等,先师从颜真卿、欧阳通,后追汉魏晋,特别是《张黑女墓志》、《张迁碑》、《礼器碑》致力犹深。其临碑非简单摹仿,而是溶铸古人,自成一家。其隶书古朴隽秀,掺以篆籀笔法,显得典雅遒丽,俱金石味。其行书融入篆隶笔意,更显貌秀骨劲,婉约奇峭。

    赵之谦1829-1884年)55

    清末书画篆刻一代大家。书法先习二王和颜真卿,后以致力于魏碑,不囿陈法,自辟蹊径从而形成“颜底魏面”的独特风格。隶书笔画方劲,结构严密,点画在提按中掺有魏碑笔意。行书亦带有强烈的魏碑气息。笔墨浑朴灵动,形态秀逸隽丽。

    吴昌硕1844-1927年)83

    幼好临池,少长博览群碑诸帖,因此,他的篆、隶、楷、行、草皆精。并各呈风格。其篆书早年取法杨沂孙、李斯,中年后涉足石鼓。掺以秦权量,封泥、汉瓦兼以《琅琊刻石》、《散氏盘》等文字的笔意气势。隶书从《汉祀三公山碑》、《嵩山石阙》、《张公方碑》、《石门颂》等精研不懈。其隶书掺以篆草之意,变横势为纵势,含篆书玉柱遗绪及石鼓形意。其行书初学王铎,后取法欧阳通及米芾诸家自成一格,气息畅达而苍劲郁勃。特别是晚年行草更入化境,“强抱篆隶作狂草”。笔势古拙厚重而奔放潇洒。融贯古今自出新法。具有一个艺术家个性气质的衍化折射。

    这一时期的书法名家还有赵之琛、吴让之、杨沂孙、钱松、康有为、黄牧父、吴大澂等。都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八.编后语

    以上6830字,以简约之笔,历数中国书法传承与沿袭,脉胳一目了然。以二王为代表的美率派占据了约百分之八十五的主流地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的关联,中国本土道家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发展阐扬。这一主流符合艺术本真和大众审美观念。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因此占据了书坛的主导地位。习书之道,秉于人之性情。追求险峻奇绝是个性的彰显,有创新意识,值得阐扬。人有学识、阅历、素养、爱好不同,不可能千人一面,千笔一体。然古法不可丢,根本固则枝叶荣。“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师法自然通神达化”。

    “中华书法承袭注略”编写时参考书目:《中国艺术通史》、《书法概论》、《中国书法全集》、《中国书法理论经典》等书目。               2009年3月5


你还不是该群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现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