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生活·感悟] 舌尖上的大荔——同州“蜜汁轱辘”

8 已有 4190 次阅读   2014-12-19 08:23   标签大荔 

舌尖上的大荔——同州“蜜汁轱辘”

 

“蜜汁轱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这是一道久负盛名的同州名菜,因其状为球体,当地把这种形体的东西俗称“轱辘”。其制作方法是将猪板油切成小块,在调有蛋清、蛋黄、淀粉的稠汁中蘸过,然后投入油锅炸熟,捞出装入盘中,又勾以蜜称汁(今多用白糖)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甜油润的这一道菜叫“蜜汁轱辘”。

制作时,和面的时候,一勺热水先把面粉烫死,再一勺凉水把面粉救活,这个过程叫做“起死回生”。先热水烫死,是为了让面团变的柔软,再凉水救活是为了面团更加筋道,就在这“一死一活”中,面团才会绵软中略带韧柔,炸出来的轱辘,口感既不会发硬也不会粘牙。

制作轱辘最好经过复炸,第一次炸没有融化的猪板油经过第二次复炸才会完全融化。在烹饪中,复炸是常用的手法,是指材料第2次下锅,达到减少吸油量和外酥里嫩的效果。第一遍炸温度不要太高,一般初炸油温最好掌握在140~160℃(也称为56成热,此时油面向四周翻动,略有青烟升起)为宜,复炸时,一般应掌握在170~230℃(也称为七八成热,此时油面的翻动转向平静,青烟四起并向上冲),但时间不易过长,成品表面颜色变深马上捞出。

此菜色香味形俱佳,是当地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传统名菜。当地人过红白事都离不开此菜,但吃时不可性急,因咕噜在油锅中炸后,里面的猪油已化开,如急于下咽,滚热的油汁烫麻了舌头,吃不出好味道还是小事,再烫伤了嘴和食道就更叫人哭笑不得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