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健康·养生] 现代人智商是退化了还是进化了?(摘)

1 已有 3581 次阅读   2012-11-14 18:40   标签智力  现代人  normal  低能儿 

心理引言:有一个8岁的儿童,曾因老师认为其“智力低下”而被赶出了校门。然而正是这个“智力低下”的小男孩,日后却为全人类点亮了夜空——由于他的发明,人们不再恐惧黑夜,那无边无际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驱散夜色的同时,也照亮了人类的未来——这个“低能儿”,就是爱迪生。   ——心灵咖啡网。

很久以来,人类似乎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我们每天面对的所谓“真实”,其实并不真实。原因是我们所认知的“真实”,事实上是通过多层“中介”予以间接表述的。

这里我借用一下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著名的“三个世界”说法,即:真正的真实(第一世界)进入人的特定的认知系统后就变成了观念过滤后的真实(第二世界),然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就变成了我们面对的所谓“真实”(第三世界)。但是通过这样几度“转包”之后,第三世界的“真实”往往与第一世界的真实已全然相异。

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真实”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人造的真实,与真正是真实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近年来西方有不少学者指出,具有“第三世界”意义上的“真实”——就是人类制造的一种观念“真实”,它与“原真实”并无太大关联。

本文所要阐述的主题,在相当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智商悖论

众所周知,智商——是一种人造的,用以判断和定义每个个体智力水平的总称。而智商测试(IQ测试)则是判定个体智力高低的具体手段。人们经常以智商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聪颖和愚笨,并以此来决断一个人的未来走向。据悉,至今有些单位和学校依然对应聘者及考生进行所谓的智商测试,把那些所谓不合格者予以无情地淘汰。有的学校老师甚至对那些智商数值不高的学生极端漠视,从而导致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并贻误终身。

我们知道,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有心理学家以做智商测试为名,将任意挑选出来的学生分为两组,然后任意指出一组是高智商、另一组是低智商。数月之后,那组被认为智商高的学生智力果然提高了不少,而另一组的学生智商却果然降低了。另外,美国有一位心理学教授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被认为智商不高的一些学生,在其后来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远高于那些所谓高智商的同班同学。于是该教授对用智商所涵定的意义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那么,IQ测试所体现出来的智商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它是不是一种人造的判定标准来取代真实的存在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

1983年,一位叫弗林的美国教授声称,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智商指数均出现了持续增长。比如从1932年至1978年,美国年轻人的IQ平均指数提高了14点。这一发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被称之为“弗林效应”。然而,连弗林教授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根据主流理论认为,智商指数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人类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获得如此快的“进化”。

再者,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感官享乐主义泛滥及整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思辨精神及能力受到严重滑坡。“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被批评者称为'弱智化’倾向。”而这种现状“与IQ指数的持续提升很不相符。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看出显著的提高,为什么他们IQ测验成绩反而提高了?”

由此来看,我们必须探究所谓的IQ测试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测试,它所揭示的究竟是属于哪一层面上的真实。其实弗林教授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IQ测试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测验: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视觉图像,每一题包含一组图形的混合,答案是要填充一个正确的图形。要解决这类问题是要细查一组变化的图标,寻找其中的规律。”

我们知道,现代化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接触媒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人“这种类型的思考并不是在阅读书籍、与人交谈或者准备历史考试中所获得的,而恰恰是在设置一个录像机的自动录制程序,或者掌握新手机的界面功能中所获得的……每一种新的视觉媒体特别是交互性的视觉媒体,都对我们大脑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解决新界面的逻辑,追寻线索,判断合适的选择,得出隐含的规律。毫不奇怪,这些正是IQ测试中我们所需要的思维技能。”

现代社会人类的智力是进化了还是退化?

至此,我们基本明白了所谓“弗林效应”的真正内涵——这种IQ指数的持续提升,事实上是由于现代性所导致的人对外界接触媒介的变化,并以此所引起的思维方式改变所导致的一种新的认知模式。但问题是:这种智商不断提升之趋势,恰恰是在被学界广泛指责的现代性认知“弱智化”为前提的。那么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就出现了——现代人的智商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也就是说假如现代人智商提升的基础,是对感性、图像和数字的敏感度超越了理性、思考和阅读而获得的,那么这究竟是人类智力的进化还是退化?

依我之见,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所谓的IQ测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单向度”的科学思维。正如著名学者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现代科学的整个历史,是一个日益摆脱我们对外部刺激物的分类、直到它们最终完全消失的过程,这时……惟一恰当的语言就是数学语言。”

如果说,智商之真实,只有通过“三个世界”的转换而变成了——只能在几何、图像、数字的描述中成为衡量一个人“真实”的智商,那么原本多样性的“人”,就变成了可以用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机械人”。而这正是哈耶克所严厉批判的:“人类历史是以不计其数的人类头脑互相作用的结果。如今有如此多的人认为它必定遵循着人类头脑可以发现的简单规律,以至于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其实是个多么令人惊骇的主张……”

回望历史,有一个8岁的儿童,曾因老师认为其“智力低下”而被赶出了校门。然而正是这个“智力低下”的小男孩,日后却为全人类点亮了夜空——由于他的发明,人们不再恐惧黑夜,那无边无际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驱散夜色的同时,也照亮了人类的未来——这个“低能儿”,就是爱迪生。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