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中国画断想(原创文章)

11 已有 10237 次阅读   2011-07-16 18:57   标签王立军  画家  中国画  大庆文联  美协  文章 
                                   中国画断想

                                                      王立军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表现技法和审美价值在世界美术领域当中自成独特体系,千百年来经过无数前贤画家的努力和探索,无论是在表现技法上还是题材内容上愈来愈得到完善和拓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也随着官方和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其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识和青睐。必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魅力,引领世界美术的发展。但也随着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一个多元的中国画时代到来了。有些对中国画传统认识不深的理论家和画家对中国画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所以出现了“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等怪论。甚至于异想用西画的某些技法来改造中国画。一些展览在评选中竟然用西画的标准来要求中国画,所以导致中国画传统的写意精神、民族气派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和作品中断失。我想这不是什么创新,更不是什么改造,应该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这是真理。只有保持独特的、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画才能也才会走的更远、,才能够越来越被世界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传统中国画历来就有写意和工笔两大表现体系。写意花鸟画在明代后期逐渐走向成熟,尤以陈淳、徐渭(世称:青藤、白阳)对后世影响最大。明代的写意花鸟达到中国写意画的高峰。后来的八大、石涛、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均属于写意一路。这些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画的主流。造型和色彩不是衡量中国画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早在宋代的苏轼就说过:“论画谈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画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即使是较为写实的工笔画也不像西画那样追求物象的光感、透视、比例等。中国画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是借助表现对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技艺结合。所以有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画乃文之极也”。可以说中国画是文化的文化。先生又讲:中国画和西画要拉开距离。一个画家总是注重技巧而不注重画面内在的表现,也就是内涵,只重技轻艺,那么他的作品就会离艺术越来越远,我想画家和画匠正是区别于此。发展中国画不能另起炉灶,也不能用西画的标准来改造中国画,应该深值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汲取养分。好的外来东西可以借鉴,不可以照搬。现在有的中国画作品像是在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素描,或是在用国画颜料在宣纸上画油画,我觉得这是照搬不是创新。很早就有人说过:画画不要同照相机争高低。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画中国画的人思考。

中国画的技法、风格是多样的,反映的题材、内容是广泛的,它不应受时间、时代、材料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但是任何游戏都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中国画也不例外。有些东西是永远值得保留的,不应它是旧的就丢弃掉,本质的东西永远也不能改变,就像中国的汉语一样,要祖祖辈辈的讲下去。中国的文化都是相通的,中国画的布局的“计白当黑”,用笔的“刚柔相济”,“无垂不缩、无往不回”,设色的“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以及画面通过题材内容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等等。无不体现着道家文化和中庸、书法、文学、哲学对其影响。所以我断言: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文化修养,想在中国画上有所作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没学几天就敢自称画的很好,那是自欺欺人,是痴人说梦。甚至把中国画看得很简单,都是滑稽可笑的。所谓:“无知者无畏”。

张仃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黄宾虹先生的“中国画舍笔墨无其他”。这些都提到了笔墨在中国画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画是造型艺术,更是线条艺术。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元代赵孟頫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更直接的说明了书画同源的重要性。中国画的线不光是局限服务于造型的,它还有其作为一种形式的独立性的一面,也就是中国画的线不只是为塑造形体服务的,它也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山水画的“远看取势,近看取质”,这个“质”应该指的就是笔墨吧。那个“势”就应该是笔墨要表现的“形”,所以中国画要笔笔是笔,又要笔笔是画。用笔要强调书写性,每一笔都有其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又要为形服务。因而用笔要无起止之痕迹。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要用力,但不是蛮劲。好的用笔有“稳、准、狠”之说。一条线要一波三折,才会生动,才有生命,只有运动的才是鲜活的。正如我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有的草书或是篆书我们根本就不认识,但却能感到它的美,甚至爱不释手,我想这就是线条的独立审美价值的一个方面。中国画的以书入画,正在于此。而当代有些中国画盲目照搬西方的东西,不注重书法的学习,恰恰就是丢掉了这些。因此有的画作乍一看很有视觉冲击力,但细品却没有什么值得咀嚼的东西,也就是经不住眼睛。中国画重气,南齐谢赫六法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形容好的有“大气、清气、雅气”,不好的有“匠气、俗气、脂粉气、浊气”等等。这股气靠什么来表现呢?应该靠布局、笔墨、颜色等等。所有这些要靠人来做主导。所以一个画家的综合素养和基本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中国画家综合素养不高,基本功不扎实,难出佳作。透过一个人的外表来感受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他的修养决定一切,所以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所以我觉得中国画不是一个简单的形的描摹。如果是这样,那还有什么情感,还有什么内涵,怎么会出现感人的作品呢?。

中国的写意画要随机不失其严整。不全是不求形似,意笔草草。更不是科学,作画要常理服从画理。思想主导一切。潘天寿先生云:“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是自然之文也,人有性灵智慧,孕育品德文化,是人为之文也”。“人系性灵智慧之物,生存于宇宙间,不能有质而无文。文艺者,文中之文也。”后来先生的“自然之文”,“人为之文,“文中之文”正基于此。所以决定艺术的高低不是题材,也不都是造型和色彩,而是情与意的艺术表现。中国画的创新不是另立画种,也不是花样翻新,是传统的传承,新的艺术内涵和新的笔墨结构的完美统一。所以创作不是自然的翻版,也不是他人的造型、笔墨重新组合。所谓自然是人人之自然,我写我之自然。一个画家要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作品才不能似曾相识,才能画如其人。

中国画的一开始就不是完全写实的,因为线条在自然界当中是不存在的。它也不是完全抽象的,它是写意的。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诠释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所以作画不要与照相机争高低,也不能搞笔墨游戏。这不但是中国画要遵循的法则,也应该是其他绘画艺术值得借鉴的地方。毕加索临摹了许多齐白石的写意画作品就是这个原因吧?那些在西画写实风里迷失了方向的中国画家难道不值得思考吗?。有人反对中国画太程式化了,甚至有人反对初学中国画的人画临摹。我想那是中国画一种授徒方式,如果不这样,怎么才能够学到优秀的中国画笔墨技巧,怎么才能传承具有中国气派的写意精神呢?!学习中国画要有李可染先生的“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决心。

中国悲观的近代史,导致了一些人的盲目崇洋思想。改革开放一些外来文化的浸入,这些无不影响着中国画创作。这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文化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交通的方便快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诱惑因素的滋生。所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画家的创作。作画乃寂寞之道,艺术需要痛苦来滋养。有些事情需要画家理性去对待,不应盲从。前进中的困惑和迷茫是在所难免的。搞中国画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投机取巧。李可染先生曾言: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应具备科学家的毅力,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哲学家的头脑,要通晓事物的规律性;杂技演员的技巧,技艺精益求精;诗人的情感,感情真挚强烈。这是李先生经验之谈,亦是先生的治学、求艺的求实精神所在。所以先生自称:“苦学派”。晚年求唐云为其治印:“白发学童”。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先生严谨务实的治学思想。也是我们后学者值得思考的,所以中国画千古不易。只学得中国画一点皮毛的人就胆敢对中国画狂言贬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才对。

事物的发展是永无涯际的,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也不存在的。世界在进步,人类要发展,传统的中国画也必将伴着时代的步伐彰显其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勃勃生机,备受压迫、剥削的旧中国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对世界越来越多的影响,葆有东方气派和民族特征的中国画必将在世界艺术的领域里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2011年1月17于抱芦轩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