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意境说”玄之又玄

5 已有 1325 次阅读   2011-12-30 10:11

——关于书法神韵断想之十三

有人以“意境”论书法,如果作为一种美学的最高标准,他是应该有具体的内容的,是可以用来评价书法作品的,他不应该是空洞的,不确定的。

用“意境” 论诗,用情景交融创造出的新的艺术境界叫“意境”,如果把“意境”搬过来论书法,能不能贴切的评判书法作品,这是最重要的。

现就流行的书法意境说的几个论点,作一分析。

一说:一切文学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小说,一台戏,一段快板,一段相声,一首音乐,一幅画乃至一株盆景都有自己独特意境。艺术门类不同,它对意境的表现形式也就不同。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是通过文字来表现意境的,故称文学。快板、相声等是以说唱来表现意境的,故称说唱艺术。绘画、摄影、雕塑是通过画面或图像来表现意境的,称视觉艺术或直观艺术。虽然它们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必须要有意境,这一点是共同的。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缺乏意境就缺乏生命与灵魂。所以说有无意境,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界限。没有意境就不是艺术。

在这里“意境说”好像是万能的,可是何谓小说意境?戏、快板、相声的意境又是什么?恐怕这经不起几问。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那么“一切文学艺术都必须要有意境。”就是一句空话。艺术是相通的,但艺术各门类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规律,一律用“意境”去品价,这首先要建立一个“意境的品判系统”,在没有建立这个系统之前,就随意说“意境是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会引起混乱。

   什么是文学艺术的意境呢?意境是作者运用形象思维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见《现代汉语辞典》1366页)。

这里强调的意境元素有这么几点,1、作者的形象思维。2、描写和表现出来。3、境界与情调。第一、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思维,相对于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形式。2、这是一个创作过程。3、境界与情调。这才是意境的基本内容。

何谓境界?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多数时把境界楞划分几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如主体在某件事物上所处于的水平。境界是可以量化的单位,没有前缀词,境界就相当于:排 号。如“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当人们用主观情感表达出自己鲜明的倾向性时,就赋予物景特殊的意义。,

何谓情调?是人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指人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它是作为一种情绪色彩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色调而表现出来的情感。这样的情绪色彩——情调(例如易于激动)——在某种情况下是为一切人们(或几乎一切人)所与生惧来。例如疼痛和许多过分强烈的刺激作用人体时,以明显表现出不愉快的情调为其特征。情调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调。就如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举例:“红杏枝头春意闹(1)”,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一个“闹”字一个“弄”字,拟人化的手法把静境写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表现力极强,杏花之多,杏花之红,都表现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闹”字是动态的,是喧嚣活泼有声音的,用于静止之杏花,则不仅写出了杏儿之繁艳,春意之盎然,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活泼的,轻快的,仿佛春天到了,人受到了感发,内心深处也开始萌动,有些朦胧的想法与愿望。人的这种情绪,是被杏花以及初春的风光所感动的,这就形成了境界。而“云破月来花弄影”,则将月下之花充分拟人化了,花仿佛有了心事,在若有所失地玩弄着自己的影子。这句诗镶嵌在一首暮春写愁的诗中,既表现出一种美丽,与“沙上并禽池上暝”一起,构成了美好的画面,又潜藏着一种孤独寂寞,暗示和召唤着后一句,有一种美丽的忧伤在其中。这时候,弄影的就不仅仅是“花”了,这“花”中,也就重叠了作者的影子,这也就形成了境界。

创作的内容不同,所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也就不同。世界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所描写和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精心创作,将宇宙自然景观与人类社会景观,重新剪裁编织,加工升华为高于自然,高于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或使人心潮澎湃,催人奋进;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作品感染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而作品优劣的根本在于其意境是否新颖、深远。凡是百代不衰的传世之作,都是意境新奇深邃的佳作。

意境是——“加工升华为高于自然,高于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这个解释与“情景交融”的诗中画,画中诗有相通之处,可是具体到书法艺术,如何在字里行间形成“生动的画卷”这就叫人有点费解了!

费怡仁先生在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论书法意境》一文中说:“人们就提出‘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它反映人的品格及其内心世界,表现伟人的气魄和形象。这就是书法上的意境。”这与诗歌的“意境说”是相近的。在笔墨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情书相融”,这几乎是在套用诗歌意境说,问题是诗歌与画表现的内容是具体的,可是书法的表现的是抽象的,有人用“人品”定“书品”人品只有一种,不能把一个人一辈的书法作品都贴上人品的统一的标签。每幅作品创作是都有自己主观的情,表现的内容是千变万化,不能说这个人的人品也在千变万化吧?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艺术的,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书法的内容也不一样

主观的情也不一样,表现在书作上也应不一样,看来意境即“人品”是说不通的。

近来,余秋雨先生在《书法,中华文化的生命线》一文中谈到书法在中国文化上的精神属性问题,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人格最抽象的一种描绘方式。那些流动的线条正好对应着历来追求的君子风范,他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风雅品貌,都在这个线条当中体现出来了。一个人从小每天在书法当中慢慢地磨炼,就是在修炼自己的精神品格。只要懂书法,从满纸云烟当中就可以看得出中国文化人格。”书法概括人格,通过书法的练习修炼人的精神品格这是不争的事实。书品与人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都是对的,既然意境是评价书法作品的最高标准,那就是能对一个个书法作品作出个性鲜明的评价,人品是一个人道德操守中主导中最稳定的精神追求。作品是一个人个性化、情绪化表现的艺术追求,意境是一个美学概念,形象化的艺术,他与人品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相干的,

对于艺术品必包括思想性与艺术性,一个艺术品的概括力越强其艺术成就就越大,就如同人们常举的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即: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为例。这三种法帖是中国人格美学最典范的体现。三种强大的人格,通过三幅书法,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人格的三个高峰,而这三个高峰又各自具有很大的时代概括力。

王羲之的《兰亭序》,它产生在魏晋的乱世。中国文化许多奠基性的创造往往都是在乱世完成的,王羲之的书法潇洒典雅,既有君子风范,又有魏晋名士遗留的那么一种浪漫和收敛,体现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文人的集体人格。后来的很多文人、书法家几乎每天都要背写一遍《兰亭序》,但主要是临摹笔触和布局,却很少品味《兰亭序》的文本内容。其实《兰亭序》的形态和内容是互相辉映的,王羲之先讲他们聚会的时间、地点、气候、气氛,然后就讲到了人生观。他说人活在世上有两种追求,对内可以寄情抱负,对外可以寄情山水。不管是寄情山水还是寄情抱负,只要情绪安定而不躁动,都可以。怎样才能使人安定下来呢?那就要求这个人必须要有理念。当时在魏晋名士中最常读的理念就是要贯通生死。而王羲之说:我在意的不仅仅是贯通生死,而是要贯通古今。如果是贯通古今的话,我们今天的聚会就非常有意思了,大家留下那么多诗,我还写了这个序,时间就像眼下的流水一样流去,以后总有一天会有很多人看到的。这是一篇表现君子情怀的优秀短篇散文。王羲之的笔墨是这种情怀的杰出外化方式,加在一起成了那个时代文化人格的精彩代表。

     公元8世纪,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杰作,而且还是在中国历史最大折裂处的一次人格大奔放,极其灿烂又极其悲壮。“安史之乱”爆发时,朝野在震惊之余束手无策,第一个站出来组建武装力量长途平叛的,居然是颜真卿本人。他们全家,为这场战争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他们以一门悲烈,维持着大唐文明,抵制野蛮的罪孽。两年以后颜真卿亲自写文来祭侄子,他以笔墨哽咽着,以撇捺祭奠着。那淋漓顿挫的笔触,撕肝裂胆的篇页,我每次看到都激动不已。激动的程度,超过观看毕加索那幅抗议法西斯暴行的《格尔尼卡》。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在文化上他是全才,几乎什么都行,但多种风浪也就汇聚到他身上。如果说王羲之是乱世当中的典雅人格,颜真卿则是盛世当中的悲壮人格,那么苏东坡则代表着一种更理想化、也更亲切的放达人格。三个帖让我们看到了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又是三个群体的最高体现,这三个群体又反映了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又是中国文化的关键时期。所有懂得中国文化史的人都知道,魏晋、大唐和北宋,这三个朝代加在一起的话,中国古代的辉煌,我想大半可以涵盖了。因此,三幅行书,成了中国文化史最抽象的、最概括的外化形式。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史最壮丽的部分。

这是在讲书法艺术中的人格体现,讲书法艺术的慨括力,这些是直接从作品中读出来的,还是从背景资料中读出来的,当然,有的是从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中读出来的,大部分人是从背景资料中读出来的。如果硬用意境来讲也能讲得通,但总有一点绕着脖子说的感觉。

 董菱先生在《论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一文中说:“书法艺术作品的意境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意”是指书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相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象。“境”是指书家在艺术创作中,由心灵再造的境界。即虚灵的境界。简言之,意境是指书法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扑朔迷离、朦胧含蓄而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氛围。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8]“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9]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书之至者,妙与道参”。[10] 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有其独特的性质。”这只概括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般性的规律,不能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品判标准。

 董菱先生还说:“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小说、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艺术的意境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氤氲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这么讲有点谈玄的味道,总没有神韵来的那么直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