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孙过庭生平考

1 已有 1527 次阅读   2012-01-03 17:15

——书法神韵断想之二十二

陈子昂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孙君墓志铭》(《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一篇是《祭孙录事文》(《陈伯玉集》卷七)。是解读了解孙过庭生平的较为重要的资料。文字不多,已透露了大量的孙氏的生平事迹、人生际遇。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陻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

      呜呼!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

      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呼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祭率府孙录事文 陈子昂

 

    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古人叹息者,恨有志不遂。如吾子良图方兴,青云自致。何天道之微昧,而仁德之攸孤!忽中年而颠沛,从天运而长徂。惟君仁孝自天,忠义由己;诚不谢于昔人,实有高于烈士。然而人知信而必果,有不识于中庸。君不惭于贞纯,乃洗心于名理。元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岂图此妙未极,中道而息,怀众宝而未摅,永幽泉而掩魄。乌呼哀哉!平生知己,畴昔周旋。我之数子,君之百年。相视而笑,宛然昨日。交臂而悲,今焉已失。人代如此,天道固然。所恨君者,枉夭当年。嗣子孤藐,贫窭联翩。无父何恃,有母茕焉。呜呼孙子!山涛尚在,稽绍不孤。君其知我,无恨泉途!呜呼哀哉,尚飨!

 

现就两文的大意,参考相关资料,解读一下孙氏的生平。

 

孙氏名虔礼,字过庭,大唐吴郡人,幼年但对父母很孝心,与兄弟相亲友好,小时家境不好,来不及学文,十五岁喜欢上了书法,便发奋学习,写了一手好字,特别对二王的作品更是都有心得,经过十多年的苦练,已到了乱真的地步,成年后他博学各科,对天地之间的大道颇有领悟,但一直不能跻身仕途,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考中举人,三十岁那年他的书法已经有了一定成就,太宗看了他的作品,十分欣赏,称赞“过庭这个小子,书法与二王的作品几乎可以乱真!”这本来是孙鱼跃龙门的好机会,谁知太宗去世,一切落空,那时又逢“房遗爱谋反案”出现,此案牵连到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以及高阳公主等。这些人都被处死,冤狱株连很多。李恪随太宗打天下立有大功,人品很好,能力也强,很有社会威望,太宗尝谓此子像他。李恪为吴王,孙过庭吴地人,裹挟其中,无以自辩,与仕途无缘。四十岁时这才有机会参加殿试见到了圣上,令人惋惜的是又一次不能被录取。所幸却被录用,担任了右卫胄曹参军,右卫属于皇帝管辖的军队,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后来又迁任率府录事参军,率府则属于太子管辖的军队。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只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知道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忠贞于国家不掺杂自己的私心杂念。做人做事讲究问心无愧。但虽如此,在那个风云多变,官场倾轧时代,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依然不能自保。上元二年(675年),五十六岁的孙过庭遭受别人的不实诬陷丢了官。成为一介草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忠信已被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但当初的诬陷却未能给予昭雪。他的仁义诚实克勤,同样也不被外人理解看重。,故尔对官场顿生厌恶,有人劝他,打通关系,重返官场,他回答:当官光宗耀祖,那是别人的事,与我孙过庭有什么关系呢?孙氏以教授书法为职业,潜心研究书法理论。又总是时运不济,最后客居洛阳,贫病相加。常靠借贷过日子,欠别人的债务很多,长时间还不了人家。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心态很好,志气和平,别的什么都不在乎,也不为其它的事情操心受累。只是一门心思研究书法,他要通过书法体会人与天的关系,感悟万物变化的道理。到了老年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法建树,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书谱》一书。并立志将自己的书法理论通过其《书谱》和自己的书法教学实践传授给众多学子,使书法事业得以发展。谁知他的志向还没有实现,突然得病死去了。客死在洛阳的植业里客舍。诗人陈子昂为他写了《孙君墓志铭》《祭孙录事文》以怀念这位伟大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惊呼:钟繇等书法先贤死后,他们的书法技艺就没人传承了。先生这样的书法艺术人才是多少代以来才能出现的一位,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及的。怎么能够想到孙君还没有发挥出他最大才智,书法艺术正在发展时,就去逝了。孙君于书法方面诸多的才艺、诸多的思想理论都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却永远地去了。虽然有翰墨留下,但这些东西就如同他的魂魄一样,必定是虚掩的。悲哀啊,莫大的悲哀!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