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书法风雅不是这样玩的

19 已有 2092 次阅读   2012-06-18 14:44   标签风雅  书法 

书法的风雅不是这样玩的

  刘洪波                         

  《书法报》封杀一个个人评论专栏,撰写专栏的另一位评论家主动封笔。

  事件由一篇“谏言”文章引发。文章对吉林省书协的现状表示忧虑:省书协副主席多半书艺乏善可陈,省书协主席毕政先生是“业余爱好者”。这篇文章不仅致作者专栏取消,而且导致《书法报》公开自称失实偏颇,向毕政先生及读者道歉。

  《书法报》由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湖北省文联主管。毕政先生是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文联主席,《吉林日报》前社长。这样,一个专栏的取消后面,就难免让人想到书法界的权力指掌图。

  印象中,这是《书法报》第二次进入大众视野。这份专业报上次引人关注还是10多年前,前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腐败案发,该报因曾经发表胡的书法,并刊文赞“承柳公权之铁骨,袭颜正卿之浑厚,飘逸灵秀再追‘二王’”,大赚一时眼球。

  这家报纸能够为两位书法评论家开辟6年的专栏,而这两人一个能点名“谏言”吉林省书协主席,一个能因同行被封杀而挂冠离去,可见它与盛赞胡副省长“再追‘二王’”的时候是有所不同了。不过,被谏者一旦光火,该报即行道歉并封杀评论家,可见品格终不能贯彻到底。

  这是书法界的事情。书法界不算小也不算大,但就其运行模式,与文化界的一些现象则是一样的。一些文化界的社团,要么干脆就是官员主持,要么就是曾任的官员执掌,这只需要对相关领域有爱好,乃至仅仅只要有兴趣,而不必是行家。官员或前官员来主持社团,就有权力或权力的余绪,这是社团的资源。又因为权力或权力的余绪直接掌管,社团又直接运行权力规则。

  这不是命令形式的权力,而是权力的相互买账关系。书法评论家只是一个个人,大家都得罪得起,所以报纸停止其专栏,是无所谓的。读者感受如何,书法界怎样看,算不了什么。权力者们相互谅解,乃至友好起来,岂不比作者、读者和业界要紧得多?

  在有的人看来,权力是第一位的,权力者的面子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是权力者掌握的可交换的资源,这是现实的利益。此外,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有之,算一份风雅或美谈;无之,也不难附庸风雅或装作有佳话,蛮横霸道或阴狠污浊的事情做完了,也不妨继续言谈宴宴,一派风雅。封杀一个专栏,书协主席可以继续显示文雅高致,《书法报》可以继续弘扬艺术,就是书法家协会没有一个书法家,还是可以说“发展了书法艺术”。这格式,可以验之于一切。

  权力发脾气,后果很严重。有命令权的脾气,不可阻挡;没有命令权的脾气,也可以通过权力之间的协调兑换而过州跨省。有时权力发的似乎是好脾气,于是人皆共赞;但往往权力发的是坏脾气,大家才知道何其霸道。但根本来说,权力的脾气有作用,那么一切事情都必然在肃杀之中。如果让权力覆盖了全部的社会生活,那就连写字画画都风雅不成了。王羲之、苏东坡等人毕竟还有个风雅的圈子,遇到现今颇有权力的那些人,就连风雅都要由权力管辖和分配了。

  (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35 12
 3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