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卢照邻:贫病交加,情债还不清

5 已有 1220 次阅读   2017-10-17 22:41
卢照邻:贫病交加,情债还不清
2017-10-07 荒流 诗词世界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后台回复“日历”“图书”可获取诗词日历和免费图书
今日优课,点击收听→亲子精品丨浩然爸爸讲千字文

唐诗的历史上,有四位青年才俊,他们一改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诗歌风气,使诗歌有了生动灵活之气,扭转了文学风气,成为初唐文坛新旧过渡的关键人物。他们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单书一段故事,我们今天讲卢照邻。


据《唐诗记事》载,吏部侍郎李敬玄很欣赏“初唐四杰”,把他们推荐给典选大员裴行俭。裴行俭当场给四人算了一命,说:“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意思是,这个杨炯还比较沉稳,可以当个县令,其他三个,都不得好死!

话说得很重,可以说是语出惊人。

后来,杨炯果然当了县令,王勃二十八岁溺死渡海,卢照邻因病早逝,骆宾王因谋反被杀。

裴先生真神了,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善相术。其实不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叫“先器识后文艺”,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卢照邻、王勃、骆宾王浮躁浅露,才高性傲,喜出风头,是不能安享爵禄的。

不过,话说回来,卢照邻、王勃、骆宾王都是诗人,你让他们都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了,那他们估计就不是诗人了。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出生于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的卢照邻少有才气。为了寻名师,十多岁的时候就独自外出闯荡,带着干粮和衣服,不辞劳苦行千里路,脚走得都起了茧,他后来回忆苦读生涯时,说“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

卢照邻先拜名家曹宪学《尔雅》,再跟大儒王义方学经史。学有所成之后,他来到了长安。这一年,他十八岁。

卢照邻十分自信,他在长安拜谒权贵,“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看样子,欣赏他的人不少,他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

不久,他与邓王李元裕相识,做了邓王府的“典签”。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

做“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现在的文书工作。邓王家藏书甚丰,如果用车拉,足足可以拉十多车,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差不多把这些书全读完了,而且都能说出大概。


邓王很喜欢文化人,对卢照邻特别看重,向别人介绍卢照邻时,语气里满是骄傲:“这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啊!”

只是卢照邻,身边没有“卓文君”。当年陈阿娇被冷落,为了重新得宠,带着黄金千两去找司马相如写一篇赋,卢照邻没能如此风光。

这期间,卢照邻有感于长安的繁华,写了一篇《长安古意》,诗人那感觉,套用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的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那些醉生梦死的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够直接,后世闻一多先生说:“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

卢照邻自己也认为这癫狂中有爱情,“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爱情宣言倒很有震撼力: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


被小人陷害 被学友搭救

卢照邻老老实实在邓王手下“打工”,一干就是十年,真正是把青春献给了邓王,邓王也曾极力向朝廷举荐卢照邻,但是没有结果。

不久,邓王就死了,在死之前,他给卢照邻安排了一个位置,让卢照邻到益州(今成都)新都当县尉。

县尉是一个副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或者副县长。

没想到来达蜀地后,卢照邻竟遭到了一桩横祸,在县尉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抓进了监狱。

多亏朋友出手相助,他才免除了牢狱之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遭此劫难?他自己后来披露,是为人所嫉,被小人陷害下狱的。

卢照邻死里逃生,感念朋友的相救之恩,写了一篇《穷鱼赋》,大意是说自己就像一条倒霉的大鱼被渔夫弄到了岸上,渔夫及他的朋党欢呼雀跃,“扼喉抚背”,对大鱼极尽玩弄。大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正在绝望之际,天空上飞来一只大鹏。大鹏看见了大鱼,说:“我原来还是鲲的时候,与它一起游过水呢,自从我长了翅膀,它可就孤单了啊!”说罢,径直飞下,背走了大鱼,留下渔夫那帮人傻愣愣地干瞪眼。


究竟谁是卢照邻的“大鹏”?现在已无法知道。但可以推测,这位贵人,原先应该和卢照邻是学友,后来金榜题名当了官,出人头地,有能力拉他一把。

在蜀地,卢照邻还遇到了同样郁闷的王勃,与王勃颇为相投,时常在一起喝酒吟诗。

一般人排“初唐四杰”的顺序:王、杨、卢、骆。卢照邻得知后,说:“喜居王后,耻在骆前。”排在王勃后面,他挺高兴,排在骆宾王前面,觉得很惭愧。杨炯却不这样看,他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在杨炯眼中,卢照邻才是真正的NO.1,他对王勃不怎么服气。

辜负郭氏 只因家变

这时候,有一位姓郭的女子,一个美丽痴情的川妹子,走进了卢照邻的生活。

郭氏或许是一名平民女子,或者是一名歌女,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反正,卢照邻与她相爱,她为他怀了孩子,卢照邻发誓一辈子对她不离不弃。

后来,卢照邻因为要到长安参加“典选”与郭氏分别,郭氏虽千般不舍,但为了他的事业,也只能含泪答应。

卢照邻与郭氏相约,等他一回来,就娶她。卢照邻走后,郭氏就生下了孩子,可悲的是,孩子不久就夭折了。满心伤悲的郭氏望穿秋水,盼着卢照邻早点回来和她团聚,然而一晃两年,仍杳无音信。

郭氏很伤心,以为卢照邻早已忘了她。

一次偶然机缘,她认识了骆宾王,向骆宾王诉说这事,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汉”(闻一多语),写了一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她打抱不平。


如果没有这首诗,后人压根不会知道卢照邻制造了这样一段凄美的爱情。

卢照邻为什么不再回来找郭氏,难道他就像后世的陈世美,忘恩负义抛妻弃子?

原来,卢照邻到达长安参加“典选”以失败告终,正是心情万分低落之时,家中又发生了变故,父亲去世了,他到太白山下为父亲守丧。卢家这时也是大不如前,早已不是原先的“衣冕之族”了。

偏偏这时候,正值壮年的卢照邻患了“风疾”,这种病发作起来,相当厉害,疼痛剧烈。他后来在《释疾文·序》中写自己得病后,只能在地上爬行,“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他在《五悲·悲穷通》则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病后的惨状:“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

自身难保,卢照邻自然不能再回蜀地娶郭氏,兑现诺言。


可怜的郭氏,对这些全然不知,要是知道卢照邻逢此变故,她恐怕也不会怨他了吧?

然而,还是要怪卢照邻,古代交通再怎么不方便,写封信告知郭氏自己不能来的原因,总还可以吧!

要说卢照邻这个人,也不是那种无情无义的小人,史书记载他特别有孝心,父亲去世后,由于过度悲伤,他常常把吞下的药吐出来,怎么就单单疏忽了自己的爱人呢?

骆宾王写《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卢照邻从来没有反驳过,也没有申诉过,明摆着,是他对不起郭氏,任何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对于自己欠下的风流债,卢照邻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后来写的一首诗里,还是隐约地表达了对郭氏的想念: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蜀道蜀桥人”,莫非就是郭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