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杨万里别出心裁的绝句,采用通感手法,给人一种神奇的艺术享受

2 已有 188 次阅读   2021-09-21 03:25
杨万里别出心裁的绝句,采用通感手法,给人一种神奇的艺术享受 

诗歌创作中经常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拟人、夸张、比兴等。通感是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表现自然景象,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好像有形象,冷暖仿佛有重量,作者将不同的感觉相互代替、彼此打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清代诗人李世熊写过两句诗:

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

。诗人展现了拂晓时刻月白星稀、雄鸡啼鸣的景象,又可听到枫树周围、鸟语声声。

“鸡声白、鸟话红”,颇有新意。诗人采用通感,表达出不易把握的事物属性,创造出独出心裁的艺术形象,读者也可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联想。下面介绍杨万里别出心裁的绝句,采用通感手法,给人一种神奇的艺术享受。

又和二绝句

南宋:杨万里

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起首两句就别出心裁,“

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料峭的春风并不算轻盈,它还能吹落残花,发出红声。翦翦,形容嫩寒的春风拂面;红声,形容飞花飘落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只有轻微和沉重的区别,不会有颜色之分。可是“红声”二字,却明白无误地描绘出红色的声音。难道是诗人老糊涂了?当然不是,反而是有意为之。但这绝对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深思熟虑,炼字精妙,才有这种通感的效果。

因为花瓣本来就很轻盈,在寒风的吹送下,飘飘荡荡,盘旋而落,若是闭上眼睛,完全听不到它落地的声音。作者以色彩形容声音,统一了视觉听觉的感受,不仅传神地表达出了寒冷的早春,而且也让读者既听到风声,又看到花色,感受到阵阵寒意,也流露出怜惜之情。

乍暖还寒的初春,风声也显得有分量,吹在花片上显得有些残忍。诗人怜香惜玉,当然也觉得心动,所以忽然间就有这样的灵感,去给后世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后两句也就水到渠成,“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诗人感慨自己情义深重,无论是对待亲朋好友,还是对待自然万物,都是满腔热忱。诗人也热爱大自然,更以饱满的激情细心观察,认真揣摩,从而才能获得很多有用的创作素材。所以他爱惜花儿 ,也就自然而然地惜春叹春。

但最后诗人却极其感慨地说,好像自己老了,与大自然间的情缘似乎也淡了。春天来了,自己或是卧床不起,或是远在异乡,经常无法欣赏到家乡的迷人春景,字里行间不免流露出一份伤感。

杨万里的这首绝句构思独特,情感深沉,作者采用了通感手法,不仅描绘细腻,而且给读者带来了神奇的艺术欣赏。作为诚斋体的创始人,杨万里 一生创作无数,但也是精品叠出,作品更融入了浓浓的真情,才让读者对她的作品爱不释手。

其实宋代诗词中类似的作品也很多,再如宋祁的《玉楼春》中就有名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其中的“晓寒轻、春意闹”,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所以只要平时阅读时仔细鉴别,一定会受益匪浅!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