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诗词里的秋色,美醉了

2 已有 165 次阅读   2021-09-21 03:27
诗词里的秋色,美醉了 

正如刘禹锡《秋词》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从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浩叹开始,就有了悲秋的传统。文人们常将秋天的萧瑟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结合起来,悲秋亦悲己。于是,诗词里一写到秋天,几乎都是在悲秋。但也有一些诗词里的秋色,比春天还美,简直美醉了。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秋天水位下降,溪水中露出磷磷白石,勾勒出流水的潺湲。已是深秋,天气寒凉,红叶将要落尽,看上去稀疏有致。山中本来没有下雨,但走在小路上,看着两边的苍松翠柏,觉得绿色的湿意简直浸到衣服上来。视觉到触觉的通转,可见秋意之浓。整首诗色彩简明,对照明显,没有悲秋诗中常见的暗色调,读之如入画中。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实在是绝妙而准确的评论。王维的诗很讲究色彩的描摹,寥寥几笔,就能把诗情画意展现在我们面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的前两句,一显一隐,不着痕迹地写出了秋天的特色。如果是在夏天,山上的小径会被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在山下是不容易看到的。而在秋天,树木变得稀疏,弯曲有致的小路就显现出来了。山上人家在白云深处忽隐忽现,仿佛世外之境,令人神往。

诗人此行或许不是特意来赏秋景的,只是路过,但他看到了层林尽染的深秋美景,就停下马车来欣赏。在诗人看来,那被秋霜染过的红枫,比早春的花还要美。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随意停下来欣赏的人,才是最懂得生活的人。

这首诗的第二句,很多人背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但现行的教材已经把“深”改成了“生”。对此,统编语文教材执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陈先云的解释是,在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用“生处”的较多,目前较为通行、权威的点校本都作“生处”;“深处”只是常见于他人著作对杜牧诗句的转引。另外,用“生”字意境更佳。

不过,我倒是觉得用“深”字更好。“生”字的确写出了白云的动态,但似乎用语过于直白了,显得太“不隔”了。白云的缭绕之态,应该是用不着强调的。用“深”字,更能写出幽深之境。当然,如果诗人的原版本就是如此,并且后来后没有自己改动,我们还是需要还原一下,表示尊重。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的意境就如所写的竹坞一样,清幽雅洁,没有一点尘嚣之感。竹林青翠,略显寒意,更添诗人因相思而生的孤寂。能抚慰诗人内心的,只有满池枯荷上的萧瑟雨声。枯荷听雨,也别有一番意趣了。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此诗写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山村秋景。秋色烂漫,野菊初开,诗人游兴正浓。傍晚的乡村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尽显静谧。正是收获的季节,棠梨叶落,红如胭脂,荞麦花开得洁白,香气扑鼻而来。看到这一幅秋日山村晚晴图,诗人不禁想起了与之相似的家乡。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此曲意境开阔,设色绚烂,清丽隽永。在黄昏霞光的笼罩下,孤零零的村落上升起袅袅炊烟,老树上栖息着乌鸦。画面宁静祥和,但稍显冷清。“一点飞鸿影下”,一下子给冷清的画面带来了动感和活力。接着,作者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色彩,描绘了色彩绚烂的秋日景象,写出了秋天的别样生机。

程颢《秋日偶成》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在静观中,可以从万物中得到自然的乐趣。一年四季,各有美景,有兴致者可得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