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一首短短20字的诗,被誉为“一字难改”,堪称唐朝奇诗

3 已有 781 次阅读   2022-03-07 09:49
一首短短20字的诗,被誉为“一字难改”,堪称唐朝奇诗 

早在几千年前,汉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古人,就已经使用一种类似歌曲的形式来表达情绪、传递信息。后来文字出现之后,这种原始歌曲被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就形成了最早的中国诗歌。

中国诗歌大致有三种代表,一种是唐宋之前的古体诗,一种是唐宋之后的近体诗,还有一种就是近现代的以白话文作为文字表现形式的近现代诗歌。近现代诗抛弃了古诗的各种条条框框,降低了诗歌写作的门槛,让更多人都得以用诗歌自由地抒发情感。

但有得必有失,白话诗的出现也导致了诗歌整体质量的下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白话诗缺少了故事平仄、音韵等等因素的桎梏之后,在内容上也变得更加驳杂、繁冗。

因此,诗人对意境的构造、意象的提取、文字的精炼上下得功夫愈来愈少,以至于在浩如烟海的近现代白话诗中,我们能够记得的,不过也就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语句,而如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经典就很少见到了。

而古诗当中的很多代表作,几乎每一个字都是诗歌精髓,无法替换,一旦有所更改,意境和诗情可能都会大变模样。而唐朝诗人王建写的一首绝句,更是被后世号称为一字难改的奇诗。这首诗名为《新嫁娘·其三》,其内容如下: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说的就是新娘在嫁人后第三天开始下厨,动手做了一碗羹汤,因为不知道婆婆到底什么口味,所以先让自家小姑来尝一尝。

整首诗使用十分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了新娘嫁人之后为了融入新的环境,在家中谨小慎微讨好婆家的情境。全诗短短20字,却将这种情境表现得惟妙惟肖,塑造了一个可爱、黠慧、勤劳的新娘子形象,并且以小见大,反映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婚嫁习俗。

此诗读起来似乎十分朴素乃至平淡,但细细体会就能够感受到掩藏在朴拙文字之下的淡淡诗意和生动意趣,有种浑然天成之感。20个字不多不少,极其准确,后世诗人皆称此诗为奇诗,竟无一字可更改。《唐诗别裁》中就评价其“诗自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而想要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王建。王建出生于公元765年,自小家境贫困,深知百姓疾苦,极谙常人生活,这些经历就为王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质朴无华的创作素材。王建长大之后,并没有往盛唐诗歌努力,而是专门学习写作乐府诗。

说到乐府诗,我们又不得不了解乐府诗跟唐宋诗之间的区别。乐府诗是古体诗中的一种,而古体诗跟近体诗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其实仅仅在于一个词——自然。唐宋时期社会繁荣,诗人尽皆追求华美之词,诗作上奉行“雕栏玉砌”,因此唐宋诗歌读起来浪漫非常,甚至有时候“浓妆艳抹”。

而乐府诗则不然, 乐府诗还保留着《诗经》时代的自然之风,譬如《木兰诗》全诗语言质朴但诗意诗情皆不下后来者。《诗经》则体现得更加完备,譬如《邶风·击鼓》中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8个字也是不加雕琢却情真意切,《秦风·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时至今日仍为人传唱。

而到了魏晋时期,还保留着这份纯真自然的诗人,几乎就只有陶渊明一人了,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也浑然天成,妙趣横生。而王建的这首《新嫁娘》,同样也有着古体诗遗风,以自然真切感动众人,来者鲜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