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方回说唐朝律诗之盛有此11人(下):杜甫、贾至、岑参

3 已有 417 次阅读   2022-10-31 13:14
 方回说唐朝律诗之盛有此11人(下):杜甫、贾至、岑参 

前言

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唐朝律诗之盛因为有这11个人,除了初唐的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之外。 盛唐时期,有6个人与杜甫同时,他们不写律诗则罢了,写的话,作品与杜甫律诗水平不相上下。

这六位中,昨天介绍了4位: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今天介绍余下的两位,以及诗圣杜甫。

九、贾至(718—772)

贾至传世的五律、七律极少,但是方回依旧把他与杜甫等人并列,或许,贾至更多的作品如今已经失传,我们见不到了。

如今提到贾至的律诗,必然会想到他的这首七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这首诗被《瀛奎律髓》第二卷朝省类收录。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之所以闻名,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时唱和的作品有三首也流传了下来,这三首的作者个个如雷贯耳,他们分别是:王维、岑参、杜甫。

首联写出禁城之早,颔联接第二句,写禁城之春色,颈联写早朝的大臣。尾联写情。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说:

七言褒颂功德,如少陵、贾至诸人倡和《早朝大明宫》,乃为典雅重大。

这四首是,是朝省诗的典范之作。不过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价说,长安经历了战乱满目疮痍,这四位歌功颂德涂饰太平,多少有点过分了。

这首七言律诗,如见士大夫正襟危坐或庄严而立,用字典雅、音韵洪亮、内容华贵,而且思想必符合儒家之思想。

十、岑参(约715-770年)、

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其古体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方回《瀛奎律髓》中第三十卷即边塞类,其中选有岑参几首五律,录入一首《轮台即事》: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首句说轮台这个地方风俗景物与内地不同,颔联写景物的不同,颈联写文化习俗的不同。尾联写因远离故土的愁绪。

十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杜甫生长于盛世,飘泊于乱世,一生经历坎坷,阅尽了兴亡荣辱,因此其诗歌内容丰富深远。他又恰逢唐朝诗律完善,七言崛起之时,因此他各体兼备,均有佳作传世,因此被人称为集大成者。

杜甫的律诗,名篇太多,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收录杜甫的律诗高达221首,本文避开常见的名作。

《瀛奎律髓》卷三十九为消遣类,关于消遣,方回解释说:

庄子曰:令人之意也消,有所不平焉而不能消,则褊狭矣。卫玠曰: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有所不堪焉而不能遣,则怨怒矣。诗人多有所谓消愁遣兴之作,必深达物理世故、人情天道者,乃能为真消遣之言,否则非由衷也

我们看看杜甫是写自己的消遣之言,《可惜》: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这首诗作于761年,杜甫已经60岁,因此说老去愿春迟。但是杜甫收到严武德照顾,在成都建杜甫草堂,在这里生活了四年。这也是其生活比较舒适的一段时期。颔联表示,心虽欢娱,但是可惜时光老去。

颈联写自己以诗酒消遣,尾联说自己这种心情,与陶渊明相似,可惜不是同时之人。

《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为《变体类》,方回的这一段话中,说了律诗章法的安排:

周伯㢸诗体分四实四虚,前后虚实之异,夫诗止此四体耶?然有大手笔焉,变化不同,用一句说景,用一句说情,或先后,或不测,此一联既然矣,则彼一联如何处置。今选于左,并取夫用字虚实轻重。外若不等,而意脉体格实佳,与凡变例之一二书之。

其中选录了杜甫的《上已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
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
荡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方回分析说,鬓毛垂领白,写的是自己的形容,这是写情。第二句:花蕊亚枝红,这是写景物。如此开篇,下面似乎不太好接了。

然而颔联出句又写“欹倒衰年废”,继续形容其老而可怜,对句承接首联第二句,人虽老,但是令节与往年一样,什么一样呢,景物一样,所以方回说:不孤物色之意 。首联实写,颔联虚写。

颈联则“ 皆是以情穿景”, 景中含情。结句则说有机会在这里宴集太幸运,无须蓬草一样漂泊。不过,纪晓岚则认为“有喜”有“终凑”之嫌。

杜甫曾尝试作了不少拗体律诗。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中,选了不少这类杜甫的律诗。方回说:

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
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冰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殊不知始于老杜。

方回说的这种丁卯句法,即我们今天说的半拗体:出句,(中平)中仄仄平仄,对句,(中仄)中平平仄平。仄,如许浑的:(冰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方回说这种句法,在杜甫诗中早有体现:

唐诗多此类,独老杜吴体之所谓拗,则才小者不能为之矣。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

这里举例了杜甫的五言拗体《已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方回指出: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杜甫为何用拗句呢?方回认为“入字留字乃诗句之眼”,因此这种拗句,可以令“诗更峭健”。

结束语

方回说的这11个人是: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孟浩然、李白、王维、贾至、高适、岑参、杜甫。

其中前四人为初唐诗人,乃唐朝律诗之祖,后面几人都是盛唐诗人,其中李杜王孟高岑六位自是盛唐的代表,贾至则逊色一些。

另外《瀛奎律髓》中评价的都是五言律和七言律,而初盛唐很多诗人以五律居多,七律极少。

@老街味道

方回说唐朝律诗之盛有此11人(中):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