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人间词话》缔造了中国词史,为何王国维对诗人褒贬不一?

4 已有 182 次阅读   2023-03-24 13:28
《人间词话》缔造了中国词史,为何王国维对诗人褒贬不一? 

人间话语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的倾力之作,这部作品显示了王国维先生运用中西不同文学研究视角对我国古代诗词文进行研究与评论的新意之处。在《人间词话》当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诗文词评论方法,比如说有我与无我之境,比如人生的三种境界,比如说隔与不隔之说,这些评论角度正是王国维先生用来对诗人进行褒贬的主要依据。从表面上看,王国维先生的评论方法似乎过于主观化,不够客观和准确,但是由于诗文词本身的主观表达性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运用王国维先生的方法进行评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物皆着我之色彩”

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在创作当中,将个人情感以及个人思想内涵通通赋予给了自己的诗歌表达,产生了一种独具个人主义色彩的艺术境界,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渗透着诗人自己的独特情趣以及情感包含。花草树木本是无情的,但是经过诗人的情感点染,则颇具一番风韵。

有我之境的主要代表诗人有杜甫以及欧阳修。杜甫有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句含义就是,作者在伤感的时候感到花也流着眼泪,他内心感到忧恨的时候,感觉鸟的声音也非常的撕心裂肺。此时诗人与万物化为了一体,造成了我就是物,物就是我的特殊诗歌境界,换句话来说,这是一种同物之境,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的典型表现,有我之境虽然比无我之境低一个层次,

但是这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精神境界以及诗歌意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物我两相忘的诗词绝妙境界

无我之境,并不是说比有我之境缺少了“我”,而是比有我之境更加高级的境界。在无我之境当中,我已经被消释,但是这种境界不是我的消失,而是我完全融入到情景与诗歌表达的意境当中去,此时的我已经暂时的离开创作现场,我与外物之间保持这一段可观的距离。

情感的暂时收敛使得景物描写以及作者对外界环境的表达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都更具有相对客观性。此时诗人自我是被暂时收敛起来的,但是这种收敛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意志,而是一种从深处向外的涌流。这种情感的流动方式显得更加的深厚和悠远,使得整个诗歌境界营造的更加深邃和最有文化气息。

王国维正是根据有我之境以及无我之境的判断,而将古今的诗人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在他的评价之中。大约只有陶渊明先生才达到了无我之境,他的诗词之中我已经进行了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广阔而又深厚的诗歌意境。在《人间词话》当中,王国维先生用一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他对无我之境的主观感受: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简单的说,就是

诗人的情感已经完全地进行了超脱,对于生活以及表达事物场景已经发生了抽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作为我国东晋时期一位优秀的隐士诗人或者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本来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就比如说他的诗歌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这句诗中就隐隐的刻画了一个高远恬淡,悠然自处的隐士高人形象。正因为这句诗,菊花也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代表了高洁的精神追求以及深远的人生境界。

而在《人间词话》当中,王国维先生所提到的另外一种境界说就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可以简要地将之概括为人生三境。人生三境是王国维先生独特的诗词人生学说。

他认为人生的第一种境界是孤独地为理想奋斗的积累阶段。他用一句诗词来表达了这种人生境界,那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是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之上加以坚持。同样王国维先生也有一句诗来形容这种境界的特点,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那就是成功之后的新生阶段。经过辛苦的跋涉,最后发现幸福一直在身边,

只是我们应该学会去对那些身边的人、明月、清风去进行深情的注视。

这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形象

隔与不隔的诗词评价标准

1、诗词作品中的融通与意绪连贯

王国维先生评价古今诗词作者的另外一个标尺就是隔与不隔。隔与不隔之说,也是王国维先生独特的诗词评价创造。所谓不隔就是指的诗人的作品有着自然天成的融合度,它的融合度越高,其自然纯粹的程度便越高。

这种融合度主要的包括情与景,情与人等等方面

王国维先生根据隔与不隔之说认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句诗就有着非常高的自然融合度,属于诗歌中的上品。景物情景被诗人如实地记录了下来,但是诗人的情感和气宇却深深地融入在诗歌表达当中,成为了一体,因此这时的诗歌是美丽而意趣丰厚的。这就是不隔的良好作用。

2、不自然的诗词字句堆砌

而所谓诗歌的隔,就是说诗人的作品有着生硬堆砌的嫌疑,字与字之间虽然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外物景观的抒情,但是这种自然天成的程度却不是很高,显得呆板或者生搬硬套。比如“谢家池上,江阴浦畔”这句词则属于诗歌之隔。虽然诗歌的景物描写也相当美丽,而且还运用了典故,但是却使人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以及隔膜感。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典故中的背景以及抒情

不能进行完好的融合

,才会产生了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这种不自然的感觉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隔。

王国维形象

钱钟书对王国维评诗标准的补充

后世评论家对于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之说也不是完全的认同,比如说钱钟书先生就很不认同这个诗词评论标尺,他认为这个评论标尺非常的不严谨,甚至有错误的地方。钱钟书先生认为除了隔与不隔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隔而不隔,而王国维先生并没有对隔而不隔的情况加以说明。而钱钟书先生所谓的隔而不隔就是指的运用一些技术性的文学创作方法,比如说典故、套话、代字等等,此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和间隔,但是只要诗人的情感和意趣深深地融入在其中,就会产生隔而不隔的优美诗词境界。

《人间词话》缔造了中国词史

王国维先生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诗词评价方法,对我国历史上的诗歌以及此进行了整理和评价,涉及诗词作者之广泛,为中国历史上其他诗词评论作品所不及。

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诗词评价作品,而是一部

中国的词史。

其所评价的诗词作者包括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人,历史跨度非常广阔,所涉及的诗人也相当多,从李白、韦庄、温庭筠、李煜、李璟一直到清代的纳兰性德。王国维先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诗词评价方法,对这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词作者,其一创作风格予以了评判,其评判非常契合作者本人的创作特点,也点染上了王国维先生自己的评价特征。

他将李白的诗词气象形容为豪放,而李煜词则是性情十足的个人诗词作品,温庭筠先生的词则非常的秀丽惊艳。关于苏东坡的诗词,王国维先生将它评为旷达,也就是一个旷字;而辛弃疾先生的词则是一个豪字;清代的纳兰性德,王国维先生则认为他的作品非常自然,显示了作为一个贵族子弟落拓不羁的生活风气以及内心深处饱含深情的诗情画意,自然之气溢于言表。

王国维先生对于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的理解程度是非常高深的,而他的代表作品

《人间词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朵诗词评论界的奇葩

,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不过后来认为王国维先生虽然在《人间词话》中表明了自己独特的个人评判观点,但是他的评论并没有成为一种系统化,因此相对于国外的一些诗词评论作品来说,它的评论缺少论著性以及解剖性,这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一大遗憾。不过可喜的是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有我无我境界说、人生三境界以及隔与不隔之说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学评论标尺,体现了王国维先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熟悉以及精通。

傅雷家书

总结

傅雷先生对于《人间词话》的总结是最好的,他在家书中认为这本书是非常高深的,肚子里要是没有上百首唐诗宋词,读了此书也没有作用。傅雷先生认为《人间词话》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诗词评价作品。他认为王国维先生对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已经达到了通的境界。

正是因为学问之通,所以《人间词话》的诗词评论才显得不迂腐不呆板,而是充满着新鲜自然的文艺之气。

王国维先生才高于世,不幸的是他的结局却相当悲惨。他最终选择了在金水湖中自沉,结束了他的生命。王国维先生离开人世到如今也有许多年,可是他的代表作品《人间词话》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散发着美丽灿烂的光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