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非著名诗人写下一首著名奇诗,男人要顺着读,女人要倒着读

2 已有 85 次阅读   2023-04-11 11:40
 非著名诗人写下一首著名奇诗,男人要顺着读,女人要倒着读 

中华诗词文化传承数千年,数不尽的文人演技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唐诗宋词必定是其中的佼佼者。

为了心中的理想,无数诗、词人穷尽一生去追寻内心的宁静与真谛,不过真正能够在后世留下姓名的也不过寥寥数人。

无论是怀才不遇,还是壮志难酬,亦或是表达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感,哪怕作者并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但他的优秀诗篇却永远被记录下来,成为后人瞻仰揣摩的对象,李禺就是其中之一。

一、回文奇诗

在诗词创作中少不了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过在形成诗词中的语句时,一般都会采用各式各样的修辞手法,以彰显作者的深厚功底,这样做既可以将涵义凝练,又可以表达美感,以提升诗词整体的韵律。

现在有很多的改编诗歌,都是根据其创作手法进行谱曲。可见,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对语句的要求很高。

有一种修辞手法在诗词中很少见,是诗词创作中难度极高的修辞方式,其对作者的文学造诣要求很高,这种方法名叫“回文”。顾名思义,回文可以理解成诗词无论是正着念还是倒过来念,其表意都通顺,可以独立表达涵义。

时至今日,有一首回文诗让专家学者们啧啧称奇,被称作“奇诗”。其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离家的男子对妻儿的思念,是一首以“相思”为主题的诗文。

这首诗的作者出生于宋代,名叫李禺,而这首诗的名字叫做《两相思》,既然是用了回文的修辞手法,那么诗中固然是表达了两种相思之情。而在当时以宋词为主的创作环境中,回文诗可谓极为少见。

《两相思》原文如下:“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隔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过来再读:“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隔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表意仍然通顺合理。

一首诗文,有正反两种读法,其表达的完全是两种意思,所对应的表达主体也完全不同,这就是回文诗的魅力所在。而《两相思》这首诗不仅分割出两层意境,又整体突出一种情感——思念。

二、两层意境

这首诗的第一层意境是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切入。自己在外流离,一直都没有收到家乡妻儿的来信,想要酌饮一杯酒,但发现酒壶早已空空如也,望眼欲穿地想要回到妻儿身边,但因路途阻隔,始终难以成行。全诗顺读表达作为一个男子和一个父亲,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第二层意境则要反着读,以妻儿的视角为切入点。身处远方的男子依然没有送来回信,本想着写一封家信但却怎么也提不起笔来,山高水长,何时才能和自己的意中人相见呢?

孩子期盼见到父亲也是望穿了秋水。全诗反读则表达妻儿对远在外地的男子、父亲的想念。

一首诗,两个切入点,正反皆通顺达意,作者用雄厚的笔力把相思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主人公表情刻画得很少,笔触更多地是关注周围的事物。

山水、酒壶、毛笔、大雁、孤灯,这些都成为作者笔下反衬哀景的对象。

实际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看到一位在外漂泊的男子对身在家乡的妻儿的惦念。整首诗反过来阅读,是作者对妻儿心理的揣测。

通过回文的方式,将这份互相惦念的情感在一首诗中表达出来,可谓恰到好处,而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也让人着实佩服。

三、非著名诗人

《两相思》的作者宋代诗人李禺,留给后世的作品也就仅此一首,与“李杜”想比,他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在那个能人辈出的唐宋时期,想要被后世铭记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而李禺的情况更类似于诗红人不红,他比那些没有留下作品和姓名的诗人要幸运得多。

唐朝不止有“李杜”,宋朝不止有苏轼、辛弃疾,在诗词文化盛行的唐宋时代,无数文学爱好者为作诗作词倾注一生。

与其说某些人成就了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没有前赴后继的创作人,何谈唐诗宋词的文化基础?

正是有了一个个“非著名诗人”的存在,才让唐诗宋词有了发扬光大的底蕴,李白、杜甫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罢了。

也有同李禺一样的作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却没有打响名号,比如刘希夷、许浑等,可能对于他们和后世而言,作品是比姓名更有意义的传承。

四、总结

人的生命总归有尽头,但凝结智慧与情感的诗词不会消失,它们会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传承一同留在人世间。

可以是历史的评说,可以是个人情怀的纾解,也可以是寄情山水的身材怀,把情感浓缩进语句,把故事用语句记录,这就是诗词存在的意义。

《两相思》是一首语言文化价值极高的回文诗,想要写出回文诗,对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作者李禺现存于世的作品仅此一首。

即使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但是他的名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两相思》一诗,男人要顺着读,女人要反着读,这样才能深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起伏。

一首宋代的回文诗,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造诣,同时在那个宋词流行的时代,又奉献了一首优秀的诗文佳作。

李禺以一首诗留名,可见在诗词创作中,作品质量的效用要比数量新的许多。在今天AI人工智能作画、作诗得以实现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人写的诗如何与人工智能进行区分?

虽说人工智能是模仿人的思维在创作,但人的情感、故事经历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此情此景,永远定格。何况有回文这种极其复杂的创作手法存在,人工智能真正想要做到“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