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两千年后的相遇

12 已有 1384 次阅读   2013-12-20 16:15   标签center  style 

两千年后的相遇


两千年前,你穿着深衣襦裙,走在旷野小径上。一个落魄且尚不识书法的书生也走在这条小径上,与你相向而行。或说那是一种偶然,或说那本来就是一种必然——在两千年前同一时刻的同一地点,我们相遇。

已经记不清当时书生穿的是西装还是秦服,总之你见到我脸就红了,低着头与我擦肩而过;我见到你时身上像是触了电,脑子里一片空白。自那之后,我心里的时间再也没有行走过,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你不像现代小说中的江湖女侠怀有飞檐走壁之绝技,款款而行的步履突显那个年代大家闺秀之气质。你的身上没有绫罗绸缎,粗麻织染的素衣端庄大方,非现代人或现代的你所能比。也正是在你缥缈的裙摆间,我认识到秦篆之美。

那是一种朴素的美,那种美让人敢于正视却又不敢起丝毫邪念。美丽中有着土气,土气中有着自然,自然里有着氧气和水分。忘记了当时的你化妆还是没有化妆,在与你走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空气中仍然飘浮着一股稻田里的芳香,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温馨的图画。

人生有很多这样的擦肩而过。但有的人相遇百次可能没有一点印象,有的人只需一瞥便会难忘终生。而对于我来说,与你的相遇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经历了一个欣赏与接受的过程。

当恩师阎麒羽夫妇第一次将小篆搬上讲台,我虽然被你那古朴典雅所折服,但却因为年代久远且实用性不强而几近放弃。然而,当阎老师在中央美术学院镀金归来,再一次将你拉上讲台,并在学员中大量推广之时,我犹豫再三,但始终不肯靠近。后来,看到学员们一个个与你亲近,我也开始尝试欣赏和接受,但我的欣赏和接受走了与别的学员不一样的路,我是从篆书的字义和形体上着手了解和研究,当了解到篆书实为画,而篆的字义则是襦裙的下摆。从那时起,在我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古典美女的形象,有了与秦时美女邂逅的记忆。

为了接受你,我研究了汉朝的《说文解字》,俨然成了一位古文考证家,不但欣赏你的形体,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你的内涵和神韵。你是汉字的祖母,你是方块字的源头,你是中国书法的基石。没有你,所谓隶楷行草,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与你一次次际遇中,你的魅力感染了我,穿透了我的心,至使这两千年前的一种神秘力量控制着我。虽然没有魂不守舍,没有茶饭不思,也没有失魂落魄,但心中一直有一种期待,难以名状。这期待是一种温馨、一种动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促使我在临篆习篆的道路上前行,排除一切杂念,执着地前行。

直到真正做到与你心领神会的今天,我才知道,两千年前的你是翩翩舞动着的蝴蝶,在我们走过的路上寻寻觅觅、舞舞停停:这是一种美丽;两千年前的你又是蝴蝶停留过的小草,任风吹雨打、寒冻暑烤,却一直郁郁葱葱,生生不息:这是一种顽强;两千年前的你就存在于路边上的泥土,用执着培育着信念,用信念支撑着未来:这是一种坚韧。虽然难以让现代人欣赏,却顽强地走到了今天。

感谢阎老师,再一次把你带到了我面前,让我在读你、解你、临你、书你的过程中,与你牵手,从两千年前的远古,走向未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