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寒食节读《寒食帖》

8 已有 2482 次阅读   2014-04-04 20:36   标签center  寒食节  寒食帖  style  阳台 
小编推荐

寒食节读《寒食帖》

 明天是清明,今天是寒食节。孩子下班后问妈妈:“寒食节,吃什么。”妈妈回答,寒食节与吃什么有什么关系?正在阳台上刻石头的我听到这番对话,哭笑不得。寒食节,这么肃穆的一个节日,一个竟然以为要和其它节日一样,改善伙食,一个则认为寒食节与吃什么没关系,就是清明前的一个过渡节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寒食节自然会想到《寒食帖》。《寒食帖》是宋朝大学士苏轼撰诗并书,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在45岁时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书写这二首五言诗的时间大约是在翌年。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的这二首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那时的惆怅孤独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在此诗后跋题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道出了苏轼的《寒食帖》诗书俱佳的情况。

 寒食节读《寒食帖》,除了让我想到华夏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祭祖传统,感叹这些优良传统在我这个流浪外乡的家庭的不存之外,更感叹现在的书法。当代最知名的书法家,又有几个能与过去的书法家相比呢?历史上的每一位有名的书法大家,都是一位大学者,王羲之是这样,颜真卿是这样,苏轼、米芾、赵孟頫等都是这样,他们不但字写得好,文章写的也好,更有很多人通晓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是国学的集大成者。

 书法的特定性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不能脱离传统,而现时流行的“展厅式”—— 利用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无限追求形式技巧和感官上的冲击,而忽视了书写内容、脱离了传统的做法,与书法创作的规律相背离,却正在得到书法界的推崇和提倡。作为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书法作品的艺术性不能脱离“语言符号”而存在,所书作品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则才能称之为书法。而被个别人标榜的“书法无错字”,就是因为书作者对书的法理不够精通,造成所书之字在识别上的困难。大多数书作者虽然会写字,但“字外功”修养不够,出现错字也就成为必然,更别说自己作诗作文。

 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书法家应该感到汗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