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钟繇小楷的拙与趣

12 已有 4472 次阅读   2014-05-27 17:31   标签书法作品  style  色彩 
小编推荐

在第一次跟随阎麒羽老师学习小楷时,因为字帖上的字小如蝇头,对于已经开始花眼的我来说,练起来实在太累,便不自觉地放弃了。然而,小楷在书法中所处的地位却难以让人割舍。切莫说那些心静气宁的小楷作品被世人所喜爱,单说小楷在各种书法作品中的落款所显示出来的特殊魅力,也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小楷落款为整幅书法作品增添的色彩非其它书体所能比。尤其是一幅好的小楷落款作品,其落款往往会成为整幅作品的一部分,让人感觉不可或缺,少一字也不成。

正是因为小楷这些优点,促使我又一次的拿起了毛笔,临习起了小楷。

这次临写与以往不同的是,许老师专门给买了放大字帖《钟繇荐季直表》和《钟繇宣示表》,小楷字放大到比大楷还要大,临写也是用的大号毛笔。小楷变大楷,字的形在,灵魂也在,放大后字的细节更加直观,所以临写起来也倍感过瘾,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尤其是钟繇的小楷,既“古”且“活”,既“拙”且“趣”,这是小楷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什么书体,要写出“古”意,就必须往上追。小楷的要追求古意,自然也就追到了楷书鼻祖钟繇的身上,其点画结体尚带些分书意味。除此之外,有人认为,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有无古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而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通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在《宣示表》一帖中,我认为最能代表其古拙味的是带有“撇”的字,长长的撇画到了最后,向上带笔收笔,这是典型的隶书撇法。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作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四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字却写得偏长;而《荐季直表》,则更令书法家所推崇,古拙中透着趣味,像是每个字都透着生命,活脱脱摆在人们的面前,其章法更是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要谈“活”与“趣”,不妨看看《荐季直表》中的“剧”字,我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字的时候,立即想到了小时候看的儿童片,片头剧尾的文字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字,即“拙”且“趣”,又“古”又现代。《荐季直表》的整篇文字都是这样,“剧”字只是一个代表,它不但引我联想,让我玩味,更让我爱不释手,时常临写。

然而,越是古拙自然的书体越是难以临写,虽然从中也能找出它们的普遍规律,但因为其“活”,每个字的特点又非常鲜明,所以很难以一当十,很难像临写其它字体一样,临几个字就能熟悉全篇。所以有人认为,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绝非易事。

品钟繇之小楷,如品一首首悦美的田园诗,伴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时常让人掩卷长思,追古赋今。在我的脑海里,钟繇的小楷更像是一首首童话,虽然简朴,却蕴涵着哲理。这就是艺术,这就是古人在不经意追求间形成的艺术,这就是现代人玩断肠子也难以逾越的书法艺术。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