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12 已有 1426 次阅读   2014-08-05 21:21   标签center  style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最近读贾岛的《题诗后》,颇为感动,也深有感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闭目深思,感觉鼻翼酸酸的。“两句三年得”,看似有些夸张,但对于一个精于写诗的人来说,却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据考证,这经历了三年才得到的两句诗应该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在一般读者看来,这两句在唐诗中属于泛泛之句,之所以能让诗者自己“一吟双泪流”,还是因为“两句三年得”,这是一种煎熬,一种执著,一种艺术上的较力!

 本人之所以读后感受颇深,还在于本人深知贾岛那时那刻的感受。正所谓理解万岁!

 近几个月集中精力写作“一个中医的故事”,这本书开始设想的题目是《大医仁术》,后来又改为《一个中医的故事》,到了正式进入创作阶段,修改为《情满青囊——一个中医的故事》,后来又改过几次,分别是《情满青囊——淄博名医黄衍强的故事》、《情满青囊——著名中医黄衍强的故事》、《好大一棵树——一著名中医黄衍强的传奇故事》,到现在又修改为《好大一棵树——一著名中医黄衍强的悬壶人生》。到最终定稿,还不知道又会变成什么!

 一本书的题目之所以一日三变,除了有贾岛的推敲功夫之外,还因为随着写作的深入,对书中的主人公的认识也在一层层上升。事后想来,过去对黄衍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随着故事的展开,采访的深入,将人物形象化又理性化地分析,突然发现,过去平面的人现在立体了,过去简单的人物现在丰富了,看似平淡的故事现在有了跌宕起伏。写作,让作者看到了过去很多看不到的东西。

 当作者对所写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对过去所写的故事和形象自然也会随之不满,很多文章不得不又一次修改,重新润色,甚至推倒重来,个别章节忍痛直接砍掉,如同割肉。这样的过程是一种痛苦,一种煎熬,一种化蝶,非真实经历者,难以理解。贾岛所写两句诗用了三年的时间,我一本书用两个月时间,却也如此反复,时时有想落泪的感觉,也就不难理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境了,难怪贾岛在写完前两句后,发出重话:“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都如此下功夫了,大家如果还不赏识,我就只有找个山头躺下来,不理你们!

 我相信,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雕琢,我的这本书会以一种清新别致的面目示人,也会顺利找到出版社,并通过编辑的评审。

 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和贾岛一样,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他性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两位青史留名的大诗人创作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之些无名之辈!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