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五大五杂想

14 已有 3083 次阅读   2016-06-10 10:15   标签五月五,传统文化 

对我来说,端午节是个很平常的日子,只知道在这天要吃粽子,不知道这一天还有什么讲究。因此,在端午来临的这几天,即没什么所思,也没什么可文。然而,昨天在微信里收看了一天的端午知识,吃了一天的粽子。本以为端午节过完了,今天偶然打开微信:“妈唉,昨天全国人民嚷嚷了一天的端午节,今天还有人过!”

昨天一天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时下有人经过认真研究发现,端午节问好不能说“端午快乐”,而要说“端午安康”。昨天侄女因为收到了我寄去的书法作品,因此在微信里说了声:“谢谢叔叔,东西收到,端午安康!”我才发现,现代信息传播之快。端午“不能快乐只能安康”的研究转眼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不过,虽说这天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但我还是挺快乐的。因为侄女是做外贸业务的,生意上打交道的是外国人,孩子的外语老师是外国人,向我要的作品是送给“老外”的,很快我的作品也要像很多以此来抬高身架的书法人一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仔细想想,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国人研究最深,而如今很多人却又偏偏以“走向世界”为荣,也因为一两件作品让外国人收藏了就感觉身架上去了。难道书法也要像今天的端午一样,五月五的端午五月六过,只有沾点“外气”才能提升层次?

小时候,老家的端午节不叫“节”,叫“五大五”。大家只知道这天要吃粽子,却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吃粽子。五月初四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包好粽子,晚上睡觉前压在锅里煮上,第二天一早,尚还留有余温而又不至烫手的粽子摆在餐桌上,解了全家人一年的馋。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对端午节的记忆就是对妈**记忆;对妈**记忆就是对饱浸着芦苇青香的黏米和大枣的记忆。

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对亲情的记忆,很多时候是在特殊时刻因为特殊的味道而引发的。妈**味道永远是最原始最古朴的那种,抹也抹不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她的遗传密码永远隐藏在对传统的记忆里。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