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简历] 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钱金泉(俗称大红袍后记)

9 已有 6137 次阅读   2015-06-04 13:15   标签新华书店  大红袍  出版社  style  中国 

钱金泉论文二(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钱金泉(俗称大红袍后记)

钱 金 泉

余出生在江苏常州新北区孟河镇,余家其中上有一兄,长余十岁。他从小就在苏州桃花坞画扇面,兄二十岁即是家乡远近闻名之扇面画家。受其影响,余自幼喜欢绘画,上海从军十几载,亦常“挥毫、戏墨”。跟随蒋先生学画是在一九七八年转业到苏州工作。也是在这一年经上海著名画家唐云先生介绍,认识了当代著名画家蒋风白先生,开始向他学习,接受他的指点。直到1991年春,才又经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亚明先生和蒋先生的大弟子(安庆国画院、国家一级画师)刘云先生促成,在苏州园外楼举行拜师仪式,成为蒋先生的入室弟子。

之后很多年,工作之闲暇,余常伴蒋先生左右,无论在招待所抑或在蒋先生家里,隔案激情“挥毫泼墨”,及时请教,受益颇丰。

蒋先生从水墨画的技法和原理到章法、布局、题款、盖印等系统全面地耐心指教。时常把恩师潘天寿先生传授的要领讲给余听。还常命余现场作画,当面点评。画得好的,则亲自题款,以作鼓励。余倍感鼓舞,则不敢怠慢,潜心学习而加倍努力。余深知,在蒋先生所有的学生和弟子中,对余画的兰竹感到特别欣赏、器重和认可。因此,我们师徒合作作品多达一百余幅,其中在当代名家画集中就发表了七十余幅。

余亦常陪蒋先生去香雪海看梅花,去东山亚明住处交流书画,去北京香山一起画瓷瓶,以国礼赠外国友人,在他八十五岁时,余又陪他到杭州富春江畔桐庐采风,重游桐君山和著名画家叶浅予故居,达半月余。

将先生在八十三岁时亲笔挥毫为余题扁“兰竹斋”和“钱金泉兰竹集”。经常打电话督促,查余之作业。余常出差外地,工作较忙,直到他八十九岁时,还打电话来,查余之作品。并语重心长地说:“再不拿来我要题不动款了”,每每想起,余甚感心酸与内疚。曾记得也是在这一年,也是最后一次蒋先生看余之作品时,连看了几幅说:“画得好、进步快、有气势”,便为余之题款,提笔时突然停住问我:“金泉,兰花的‘兰’字怎么写?”余大吃一惊,理智使然不敢表露,便耐心地写给他看。事后,余将此事告知师母,敦促速去医院查体,医院检查报告结果“小脑萎缩”,遂入院治疗。期间,余曾陪同冯其庸先生去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拜望慰问,蒋先生欣然唱京戏给冯先生听,借以表明:“我身体没问题”。就是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恩师,没过多久就驾鹤西去,悄然地离开了我们。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恩师逝去,余无比痛心。恩师的教诲时常萦绕脑际,似海深情,余亦没齿难忘。

蒋先生一生勤奋好学,节俭、朴素、自爱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大家。冯其庸先生是蒋先生的挚友,与蒋先生乃莫逆之交。曾诗赞蒋先生云:“天下何人画竹枝、金阊门里辨莲居,三杆二节风和雨,未解平生折腰枝。”

余乃经蒋先生结识冯其庸先生,文革结束时,慧眼的冯先生笃定蒋风白先生是位书画大家,蒋先生也钦佩冯先生的学识。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冯老经常从北京出差来江南,只要来就必拜见他的老师苏州大学的钱仲联先生,再就是访见蒋先生,余有幸全程陪同之。冯老在蒋先生书房长时间品茗,欣赏蒋先生所藏古画,兴致所至还常一起挥毫。

冯先生七十五岁方才离休,2000年前,每年要来几次苏州,曾为寻找著名诗人吴梅村之墓,多次到光福,走访村民,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经当地村民周德忠在一座桥边将吴梅村墓碑找到,后又找到了吴梅村的原墓址(光福镇高家前村,吴家坟墓地)。确定墓址后,余牵线由当时吴县市的著名企业家顾三官先生捐资,经吴县市文管局重新将诗人吴梅村墓建成一新。冯老并亲自写墓碑记事,余亲自去枫桥请石匠重刻。在2000年八月冯先生搀扶着老师钱仲联先生共为吴梅村墓重建揭幕。

仪式结束后,钱老先生指命苏州大学校长要在苏州松鹤楼宴请冯其庸先生,席间师生索性承欢对诗,乃古人吟诗饮酒之雅境再现。

提下作诗,钱老先生常为冯先生作诗,每作诗前钱老先生事先都叫保姆打电话过来,命余去陪同并负责转交冯先生。有一次钱老先生为冯先生八十大寿作了一首长诗,余电话禀报冯老先生,冯先生很感激并嘱余将此诗恭请钱老先生重抄一遍,供余留存,余万分感激。

翌日,余将冯老之意向钱老先生禀报,钱老先生欣然从之。事毕钱老先生突然命余拨通冯先生电话,嘱冯先生画一幅山水长卷,由余珍藏。冯先生爽快应允。遗憾的是此幅长卷,由钱老先生作诗,冯先生绘画,最后到题引首和拖尾时,钱老先生已仙逝。此幅长卷当然将成为余之传家宝矣。

曾记得余三次陪同冯先生去寒山寺,第一次是去看冯先生为寒山寺题的诗碑;第二次是看他为寒山寺写的“抱柱”长联;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冯先生携师母一起到寒山寺,一进寺门,岁至耄耋的老方丈性空、新方丈秋爽及群僧迎上前来,遂请进书房品茗参禅,兴致使然二位方丈不忘请求冯先生为寒山寺再留墨宝。冯先生亦欣然挥笔,写下“佛法无边,众生平等“一幅四尺整张的大字墨宝。在场诸僧无不为之感动。仅余经手之,不只寒山寺有冯先生的许多墨宝,苏州的虎丘山寺和苏州重园寺等都有冯先生的墨宝。

1999年9月14日,余同吴县市科委主任朱泽南先生陪同冯先生参观太湖石壁,去玄墓山司徒庙会见了融宗法师并合影。七十七岁高龄的他,爬山越林竟然从容越余。余小冯先生二十四岁,自叹不如。

冯先生爱梅花,以号称“古梅老人。”一次陪他去光福观梅,顺便去窑上村,余之朋友曹海涌家,受到热情接待,盛情之下,冯先生将事先在北京画好的一张四尺开二的斗方红梅赠之。曹先生受宠若惊,欣然馈赠屋前种植的上品红梅,以示感谢。这棵来自江南水乡的珍品红梅树,每年冬春季节都会在冯先生花园子的东南角绽放,余倍感欣慰。

一次冯先生陪同八十五岁高龄的杨仁凯先生来姑苏(杨老是位沈阳博物馆兼故宫博物馆书画鉴赏大家),当天便到余之陋室,二老走进余书房欣然各题“兰竹斋”斋名赠之,余终身难忘。余陪二老去蒋先生家,鉴赏了蒋先生收藏的许多古代书画,又去光福镇的司徒庙, 观看了青、奇、古、怪千年古柏,最后又到东山等地,乐此不疲。

2004年冯先生携师母到浙江富阳办事,余亦在桐庐工作室搞创作,得知先生、师母到了,余恭请二老到桐庐小憩几日,二老欣然同意。欣赏了桐庐的优美山水,感慨万分!

美丽的富春江从桐庐县城中串过,分成南北两岸,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空气新鲜整个桐庐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巨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658年前就是在桐庐绘出的《富春山居图》。宋朝范仲淹曾赞有“潇洒桐庐”之词。余陪游大奇山、登严子陵钓台,余亦借此机会又欣赏到了冯先生为严子陵钓鱼台书写的诗碑等。

近二十年间,冯先生走访新疆十余次,其中三次走上帕米尔高原,两次跨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在十年前,他穿越了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考察楼兰古城。冯先生曾有兴致地讲过自己考察玄奘取经东归长安最后路段的经历,并坦率地说:“我的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重走玄奘之路,除了想验证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载,西域风光也吸引着我。我希望能够亲身领略唐代诗人们在诗句中所描绘的雄伟而绮丽的自然风光”。

冯先生著作等身,学术精专,涉猎广泛。堪称文人典范。对学问的苦究,严谨的学风,令余等晚辈折服而自愧不如,当应奋发努力,余之进步、成长与成熟与冯先生的鼓励密不可分。

往事不堪回首。余今之点滴成绩,不足挂齿,有负于九泉之下的恩师蒋风白先生,有愧于恩师冯其庸先生。余深知距离二老的要求相去甚远,定当竭尽全力而为之。本画册之掘品汇集,权当作几十年之绘事小结;向老师友人之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辛苦付出。一路走来,除两位恩师外,也离不开朋友、同行、长辈和亲人。没有你们的关心、关注、关怀、支持和帮助,就没有余之今日,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画册的出版,首先感谢余之三十多年的老学长上海田遨先生九十四岁高龄为晚辈该集写序。感谢老战友王德寿先生,是他在桐庐为余无偿提供画室。感谢苏州著名装裱师周根林、周斌父子为余作品精心装裱。同时感谢夫人孙慧娟女士和儿子钱俊同志分担家务,余方有精力专心创作。

本画册的出版,目的在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促进祖国的传统水墨画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望广大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2012年9月20日写于姑苏“兰竹斋”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