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季羡林 |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

2 已有 1476 次阅读   2018-10-24 06:48
季羡林 |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

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

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

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

不允许弄虚作假

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

他是从民国翩翩走来的国宝级人物,他是世人眼中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季羡林,这位赤诚的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

以98岁的高龄告别了世界,季羡林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严格治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心态、淡泊质朴的风范。

季羡林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他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然而生活中的季羡林,不但不是一般学者给人的印象——刻板枯燥,反而豁达幽默,总是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

而其中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的那份绝无仅有的清醒、坦荡与真实。

丨你我皆凡人,年少当轻狂丨

清华园的季羡林,和你我一样,是一位有热血,有叛逆,爱打牌,好吃瓜,逼急了会爆粗口,伤感时会痛哭流涕的小年轻儿。

那时的他,喜欢写日记,将学校发生的琐事、对老师和考试的吐槽、文章发表时的骄傲、写不出文章时的烦恼,都一一记下来:

我以为老叶(季老的老师)不上班,他却去了,我没去,不知放了些什么屁。(一九三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脑袋里乱七八糟地满是作文的题目,但是却一篇也写不出——今天只想作一篇《自咒》。(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后来,季老将他的《清华园日记》出版时,编辑曾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林的意见则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日记中记下了他那激情发酵的青春,生活的点点滴滴点缀了一个有血有肉、可爱真实的青年,一个可以平时可以玩笑的青年。后来他虽成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能公开当年的青涩,实属可贵。

丨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实实在在丨

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也是可爱的很。

2006年北大校庆时期,著名主持人杨澜对季羡林有一次电视采访录。 这个采访很有意思:

杨澜问季老,北大要如何才能建成世界第一流大学。季老却回说:“北大本来已经是世界第一流大学了”。

杨澜迂回问道:那么怎么把北大建得更好?季老说:“增加投资”。杨澜接着问:那么,你认为要胜任北大校长需要一些什么条件?

季老说:“能找到投资”!他说,要说做学问,不是校长的任务,主要是找到投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是一个好校长了。

季老在采访里说,他是1946年回国的,正是抗战胜利、百废待兴的时代。

“主要当时政府重视教育,当教授地位高、待遇好,一句话,钱多”。这话匣子一打开,季老就不放过了。“那时一个留学生到北大,很快就可以评上正教授。正教授当时的工资是多少呢?是80块大洋! ”

季老说,当时的普通工人一个月才两三块钱工钱,而当时的谷是两块钱一石。他问杨澜,待遇这么高,而在国外很难找到工作,你能不回国吗?

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并不避讳谈钱。季羡林的坦荡与诚实,着实令人敬佩。

"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是季羡林在200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这位德高望重、名垂学林的学者生性豁达乐观,擅于自我嘲解,幽默中带着些许孩子气,一生都在向世人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读他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兼具“真”和“朴”,正如季羡林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一样,形成了他散文的独特风格。

读季羡林,学习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处世之道,领会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

来源 | 百草园精选 (bcyjingxuan)

文章均源自互联,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网原作者所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