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范仲淹: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

1 已有 149 次阅读   2022-07-21 12:35
范仲淹: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 

北宋范仲淹在《奏上时务书》中说:“经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曰: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圣人当福而知祸,在治而防乱。”范仲淹在上书中,以经典格言,劝诫当时的皇帝明鉴福祸倚伏的关系,认为在事情未萌芽时就加以防范,在天下未动乱时候就加以治理,才能事半功倍,天下安康。其中,“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既强调要防微杜渐,更强调要洞察先机。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这是先贤的共识。老子《道德经》阐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提倡目光如炬、洞明深察、见微知著,在事情还没有突出或明显的时候就积极主动去做,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老子分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未兆、未萌、未发的极其微小的状态,容易谋划也容易散失,因此,善于发现这个“微”就是一种能力,就是一种境界。如果这个“微”是善的、好的、积极的,就把握不失,择善固执,从而引导壮大;如果这个“微”是恶的、坏的、消极的,就断然禁绝,勿使生长,防患于未然。

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当年在洛邑后稷之庙堂看到的“金人铭”中,就有“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之类的警句,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能燃成熊熊大火,小水流不及时堵住就可成为滔滔江河。

儒家的“中道”智慧其实也正是如此,所以《中庸》说:“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还说:“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作为中国智慧的精华,儒家中庸思想与老子等各家都内在相通,且影响很大。如《管子·牧民》说:“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商君书·更法》和《战国策·赵策》记载“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这样建言谏诤、变法图强,才有了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成功。

此外,还有《孙子兵法》的“先胜”和“不战而胜”思想,《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理论,后人“所以能见于未萌者,以明乎理故也”之说,都不外乎要人们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有明察秋毫的敏锐,有未雨绸缪的措施,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在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里,有所谓的“知几”和“见机”。《易·系辞下》说:“知几,其神乎。”“知几”谓有预见,能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见机”谓能识机微,辨情势。汉代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人在最位高名显时辞官归里,西晋时期东吴人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而毅然离开京城回到江南且一去不返,都得以成功保全自身,被时人誉为“见机”。这也是“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的智慧。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包含深沉丰富的中国智慧,告诫我们要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把握全局,如此才能大有所为。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