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姜子牙杀华士、孔子诛少正卯、赵威后谏杀陈仲:贤人何苦为难贤人

3 已有 427 次阅读   2022-08-08 19:40
姜子牙杀华士、孔子诛少正卯、赵威后谏杀陈仲:贤人何苦为难贤人 

国君统治天下,需要贤才辅佐。所以,历代统治者都费劲心机,把人才招揽到自己那里,比如周文王在渭水自愿上姜子牙的钩,萧何月下追韩信替刘邦招揽手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等等。

姜太公钓鱼剧照

不过有一类人,统治者们却要杀之而后快,被杀者并不是反叛者,也没有违背国家法律,甚至于他们还都有满腹的才华,极高的社会声誉,但统治者们却要非杀他们不可:

姜子牙跟随周武王灭掉商纣,被封到了齐国做君主,他到了齐国后杀掉了一个名叫华士的贤士;

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掌管国家法律的最高官员)后,诛杀了同样并兴办私学并且有名的少正卯;

赵威后,就是我们熟悉的《触龙说赵太后》里的赵太后,在她的娘家人——齐国使者来赵国后,质问使者,为什么齐国还没有杀掉於陵子仲(於陵子仲就是陈仲)。

……

姜子牙、孔子、赵威后跟华士、少正卯、於陵子仲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发现:前者都是统治阶级,比如姜子牙、赵威后,或者当过统治阶级,比如孔子。

而华士、於陵子仲是宁愿做个隐士也不愿做官的人,少正卯是身在官场却很可能羡慕田园生活的人。

我觉得三位贤人的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虑:

一、先秦时代,教育资源匮乏,读书人少,人才更少,蜂拥而起的诸侯国迫切需要读书人走上仕途,为国家服务,但华士等读书人起了很不好的表率作用。

西周时期,由于教育资源的垄断、书籍的缺伐,使得读书人极其稀少,基本都是奴隶主贵族的专利。《礼记》中记载,大学设在城郊,天子的大学名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这两种学校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但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上的。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

另外古代的书籍都是刻在竹简木渎之上的,极其稀少,普通人根本就接触不到,自学成才也就成为不可能。

春秋时期,一些大学官员流落民间,有的就开始兴办私学,使得一部分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但也是比例极少的一部分人。

《论语》就记载西周王朝衰败,周平王迁都之时,一部分宫廷文人乐师流落民间:大乐师名叫挚,到了齐国;二乐师名叫干,到了楚国;三乐师到了蔡国,打鼓的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到了汉水,少师和敲磬的去了海边。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 · 微子篇》

这部分人是办私学的先祖,要早于孔子,他们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到了春秋的后期,鲁国的孔子、少正卯等人也开始兴办私学,进一步接纳平民子弟接受教育,孔子弟子就有3000人。其中只有司马牛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是贵族,其余的都是平民。

孔子讲学

孔子学生众多,一方面说明孔子的教育质量好,另一方面也说明,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教育机会极其稀少。

这些读书人,干得好的,可以出将入相,最差的也能到各奴隶主贵族那里当个门客,为他们出谋划策,左右天下形势。

孔子弟子中,齐国就想聘曾子为卿,子路在卫国做过邑宰,子路和冉求都坐过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孔子的弟子还收魏文侯和主持魏国变法的李悝为弟子。

孔子办私学的宗旨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弟子学习优秀了,就要做官,为国为民服务,而不是做一个隐士 ,自己独守高雅。

姜子牙三次征召不臣服天子,不交接诸侯却有贤名的华士,华士都没有去,姜子牙就杀掉了华士。赵威后让齐国使者杀掉陈仲的原因也是类似的。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冯梦龙《智囊》)

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

姜子牙和赵威后都认为,这样的人如果还表扬他或者让他们存在的话,天下人都会效仿他,这对治理国家是十分不利的。

赵太后

而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就是少正卯聚众鼓吹歪理邪说,而他的歪理邪说应该跟孔子相反,和华士、於陵子仲类似。

对于统治者而言,明明人才匮乏,你有一身的才华,却不想为能为国家所用,还鼓动带“坏”别人,这样的人还是杀掉为好。

二、华士、少正卯等人的做法危害了统治者的尊严,不利于统治

姜子牙认为,华士不臣服天子,不以诸侯为友,自己也不能使他臣服跟他交友,这样的人已经被上天抛弃了。多次征召他不来,就是国家的叛逆。

说到底,就是姜子牙刚到齐国,需要建立威严,华士触犯了他的尊严,不利于国家统治。

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冯梦龙《智囊》)

赵太后要杀的於陵子仲竟认为他的兄长陈戴作高官享受优厚的俸禄看做十分不道义的事情,带着妻子跑了。

陈仲子者,齐人也。其兄戴为齐卿,食禄万钟,仲子以为不义,将妻子适楚,居於陵,自谓於陵仲子。《高士传》

姜子牙剧照

少正卯跟孔子一样兴办私学,孔子的弟子除了颜回之外,三次受到少正卯的花言巧语的吸引,全跑光了。这严重损伤了孔子的尊严,所以孔子作了鲁国的大司寇之后,马上就杀掉了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只知道花言巧语,实际上对国家一点好处也没有。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 王充《论衡·讲瑞》)

从三位贤人身上,我们要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哪个人可以只享受福利,却可以不为国家尽自己的义务。

国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国家危亡,个人必然也要深受其害,如果人人都只享受国家安宁带来的好处,而不为国家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那国家的强大和安宁又从何而来呢?

赵威后要杀掉於陵子仲,却表扬钟离子和叶阳子这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隐士,却能够为国分忧,拿出粮食衣服帮助贫困和鳏寡孤独的人。因为这两人是在帮助国家供养百姓,所以赵威后认为国君要主动重用他们,使他们成为读书人的表率。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战国策·齐策》

二、读书人应紧跟时代潮流,调整自己,而不是死板僵化,抱残守缺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人才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秉持着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观点,僵化不知变通。

国家需要你入仕做官,你却鼓吹隐居,这就是不合时宜了。

玄宗时期,有两个官员献诗给唐玄宗,唐玄宗看出诗中的意思是崇尚道教,就认为他们不切实际,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让他们作了道士。

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资治通鉴》

三、虽然人各有志,但别人不是你情绪的垃圾桶,不要拿自己的消极思想去影响别人

在各行各业,总有努力工作的,也有偷懒懈怠的,还有自己偷懒还影响带动别人的。

华士、少正卯等人就属于第三种人,这种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被领导待见,肯定是要被拿来开刀,杀鸡骇猴的。

杀鸡骇猴

总之,从华士、少正卯、陈仲等人身上,我们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不要被他们隐士的光环所迷惑,如果再以他们为榜样就更加大错特错了。

朋友们,我是“@北冥説史”,爱生活,爱历史。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写文不易,感恩您的关注、点赞、评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