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坤鹏论:柏拉图的理型论(四)

3 已有 368 次阅读   2022-08-19 22:44
坤鹏论:柏拉图的理型论(四) 

人,就是一种寻求认同的生物,观点的相似相近最能轻松地拉近彼此的距离和信任。
——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柏拉图的理型论(三)》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轮回转生

显而易见,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型世界之说,很大可能源自毕达哥拉斯的二重世界。

当然我们也可以否定这个说法,因为当时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大文明早有类似观念。

但是,我们怎么都无法否定的是,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二重世界和数学有直接关联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二重世界的观念和轮回转生并非一回事,前者完全是数学论证得出的,而轮回转生则基本是宗教创造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以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轮回转生观念。

此观念与东方思想,特别是印度的灵魂转世观念有一定的思想渊源。

而且,在毕达哥拉斯所处的时代,倡导轮回转生的还有俄耳甫斯教,当时它已经在整个希腊流行,其中意大利地区的人们最为相信。

由此,不管是因地制宜,还是早就奥义,毕达哥拉斯学派能够在南意大利扎根,其轮回转生观念一定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因为,人,就是一种寻求认同的生物,观点的相似相近最能轻松地拉近彼此的距离和信任。

同时,据史料记载,毕达哥拉斯将学派搞得很像宗教团体,不仅内部有着诸多类似宗教的教规和隐秘仪式,而且,他还把自己包装得跟很多宗教教主一般极为超众且神秘。

他号称自己是赫耳墨斯神的儿子,在众人中享有非凡的特权,在转世过程中记住了前几生的经历,以及在地狱之神的黑暗世界里转世的详细细节,而不像其他灵魂那样前世的记忆全都被抹掉。

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中记载称:“毕达哥拉斯外表威严,在他的门徒眼里,他就是从北极而来的阿波罗,传说,有一次,他脱下衣服,人们看到他的大腿是黄金质地的。”

不过,希腊剧作家兼诗人赫尔米波斯说(记载于《名哲言行录》):

当时,毕达哥拉斯在意大利生活,他住在洞穴里,让他母亲在一块木板上将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标注好日期,再送给他,直到他下一次从洞穴里出来。

过了一段时间,毕达哥拉斯从地下出来了,他就像一具骷髅,接着,他去了集市,对其他人说,他刚从冥府回来,而且他对最近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清二楚。

人们被他的话哄骗了,开始痛哭流涕,相信毕达哥拉斯身上拥有神性,他们甚至将自己的妻子托付给他,希望她们能跟随他学习,人们称这些女人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妇女。

对照柏拉图的灵魂不灭、转世轮回,我们会发现他几乎是照搬了毕达哥拉斯的轮回转生观念。

同时,柏拉图也一样明确指出,只有智慧才能净化灵魂,所谓哲学,就是脱离轮回转生这一循环的一种办法,是为死亡和不朽做的准备。

第二,灵魂的三重区分

毕达哥拉斯以到奥林匹克赛会的人为例,提出了人的三种主要生活模式:

最低级的是做买卖的人,为牟利而来;

其次是参加比赛的人,为荣誉而来;

最后的是观看比赛的观众,为理论而来(希腊语中,观看和理论是一个意思)。

显而易见,柏拉图由此发展出了他的三类人、三个阶层、灵魂的三部分等。

第三,哲人王

人们最信服的往往是那些将他们最想做的事做得非常好的人。

我们知道,柏拉图的志向一直是从政,同时,他又因为恩师苏格拉底的遭遇而痛恨雅典那样的民主政体,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南意大利地区所获得的政治成就,以及毕达哥拉斯特别指出,放任民众自由,就会导致僭主政治,都让柏拉图既心悦诚服,又惺惺相惜。

而且,对于城邦治理方面,柏拉图也是眼见为实的,他在南意大利的塔拉斯逗留多年,该城邦的统治者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基塔——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实践家。

阿尔基塔推行温和的民主政治,治理有方,深受民众爱戴,特别是他将数理理论应用在知识钻研和治国方法上,一方面可以推导政治变化的规律,预防分裂并增强民众团结和信心,另一方面,还能消弭贫富差距等。

显然,阿尔基塔可谓哲人王的杰出代表。

柏拉图拜阿尔基塔为师,跟随学习多年,由后者的政治与数学结合,引发了对于哲人王统治城邦的最初想法。

第四,其他一些相似的观念

除了上面提到的毕达哥拉斯主要观念外,柏拉图还继承了不少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观念,比如:男女平等、宇宙音乐等。

总之,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甚至走得更远,他不仅想通过数学了解自然,而且想用数学取代自然界本身,他相信数学研究可以取代物理学研究,天文学完全可以是数学的一个下属分支,他的宇宙观基本就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

二、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

坤鹏论前面讲过,柏拉图主要的师承是四位: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

后三位可以整合而为毕达哥拉斯,因为,看似完全对立的巴门尼德与赫拉克里特,他们二人学说的基础皆源于毕达哥拉斯。

这个基础就是毕达哥拉斯所认为的: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协调本身并不引人注目,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这句话的背后是,毕达哥拉斯将苏格拉底前著名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懵懵懂懂表达出来的“也变,也不变”明确成了学说。

在他那里:

不变的是1,1是“所有单子的单子”,其下无法再分,1是所有数的本原,1是万物的本质;

不变的是关系,万事万物皆生成于关系,关系就是一与多之对立,是其他一切事物的起源;

变的是生成,事物生成于1,生成于对立统一的关系,1变出了万事万物。

对于不变和变,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各取其一。

巴门尼德基本完全抛弃了变,只追不变,他指出,真实的只能是唯一的。

他把1叫“是”,世界的本质只是这个“是”本身,就它唯一一个。

他创立了“他是论”。

赫拉克里特则主要立足于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指出这个世界的最大规律就是变。

但他不像巴门尼德那般绝对,他没有抛弃变的对面——不变,与巴门尼德一样,也将不变尊为“一”、唯一的神,并指出,其形如火,其灵魂为逻各斯。

更为重要的是,赫拉克里特指出,“‘一’由万物而生,万物由‘一’而生,”因此,万事万物中皆分有神(“一”)的火和逻各斯,这一点对于柏拉图的启发非常大。

客观讲,赫拉克里特更好地继续了“也变,也不变”,但是,可能是因为他那句“人不能两次涉入同一水流”太过著名,从而使大多数人低估了赫拉克里特,认为,在他那里,只有变,没有不变,认为,他只有对立斗争,而忽视了他还讲了很多统一。

因为柏拉图坚信绝对真理只在不变的理型世界,不在多变的现象世界(可见世界、物质世界),所以,不少人说柏拉图更多沿袭了巴门尼德,并进而说他是反赫拉克里特的。

坤鹏论认为,这种认知主要还是因为对于巴门尼德,特别是赫拉克里特哲学思想理解不透彻造成的,当然其中还有柏拉图没少批驳赫拉克里特的观点的缘故。

在此,坤鹏论就不再重复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的哲学观念了,除了之前他们的系列文章外,大家还可以看我总结性的文章:

《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上)》

《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中)》

《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 一对思想孪生子!(下)》

三、柏拉图从四位老师中学到了什么?

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知道可见世界(物质世界、感官世界)永远在变化之中,感官是欺骗的,无法由感官得到真理,而不变之物则只有在另一个世界中存在,他将这个世界命名为理型世界(可知世界、思想世界)。

根据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和谐的说法,柏拉图声称理型世界只包含善的、普遍的、美的东西,它被认定为至善和终极目的,同时,它必定支配着一个复杂的、特殊的摹本世界——可见世界,并和这些摹本相对应,是摹本真实的理想原型。

另外,这个理型世界皆以美好的数形方式构成,这显然是对毕达哥拉斯数学理论的继承。

既然存在着理型世界,人们又该如何到达这个世界呢?

对此,柏拉图巧妙地融合了苏格拉底的学说。

苏格拉底认为,宇宙的奥秘虽不可知, 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知道自己。

最高的善,也可以从一种确切无误的、内在的认知力——理性,求而得之。

不过,苏格拉底止步于此了。

引柏拉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走入形而上学的,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苏格拉底的内在认知力就不再只是一种实践理性,只作为道德的良知,而且也是一种理论理性,可以知万物之绝对的、永久的、必然性的本质。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灵魂中的理性,通过辩证法,可以进入到理型世界,最终看到生出所有世界的那个至善、绝对真理。

而这个辩证法也是融合了几位老师的:

赫拉克里特的辩证法是因事物变化为考究的客观辩证法;

巴门尼德的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统一静止的主观辩证法;

苏格拉底研究主体的伦理观与客观发展的不同症候,从中寻找具有普遍性的真实存在的辩证法。

柏拉图基于以上这些理论,又根据自己的理型论,创造出了自己的辩证法,并将其确定为把握思想的真正工具,打开理型世界大门的钥匙。

另外,对于如何达至理型世界这个问题,柏拉图也借鉴了赫拉克里特的观念。

赫拉克里特认为,人的灵魂皆分有神的理性,都分享了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因此,所有人都可以寻找到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或者说,它本就在自身之中,在灵魂之内,需要做的就是找回。

但是,为什么人类从来都是意见不一,各行其是呢?

赫拉克里特表示,这是因为:“人们在清醒时共同拥有一个有序的宇宙,但是在睡梦中,他们就返回到各自的世界中去了。”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

第一,“清醒”指的是有思想,那么,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存在着一个可以达到的共同的宇宙。

第二,“睡梦”指的是无思想甚至是无知,现实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如同处于睡梦般的无思想、无知状态。

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将他们从睡梦中唤醒,从而在自身之中,在灵魂之内,找回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

对此,从《理想国》的洞穴之喻、灵魂转身、教育的真正意义、哲学家的责任等,可以看出,柏拉图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上述观点。

也正因为博采众长,特别是博了几位老师的采,所以柏拉图的哲学世界博大而庞杂,并总是带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玄秘;巴门尼德的逻辑;赫拉克里特的热情以及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

也由于以上原因,柏拉图的理型论是一种具有极大诱惑力,并且能满足宗教情操的哲学。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