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健康·养生] 冬至:人生中的每个冬季,都是一场修行

2 已有 48 次阅读   2023-12-21 23:04
冬至:人生中的每个冬季,都是一场修行 

冬至:人生中的每个冬季,都是一场修行

所有的冬雪,

不过是春花的前奏。

作者:洞见Leyla

2023年12月22日,冬至。

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此时天地阴阳相交,是一年中最寒冷,最难捱的日子。

正如我们的人生,总有某段至暗的时光,狂风骤雪扑面而来。

但冬至过后是春光,低谷熬过是希望。

每一场风雪,每一次挫折,其实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历练。

1

宋代《太平御览·时序部》中记载:“冬至日南极,影极长。”

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随着光照日渐隐去,一年中最黯淡的日子也随之到来。

肆虐的寒风不断侵蚀人的骨髓,多番的雨雪让人倍感压抑。

在我们的一生中,难免也会遇见几次这样的晦暗时刻。

也许是生活上的困顿,为了寻得温饱,你只能披星戴月,四处漂泊;

也许是身体上的疾病,令你辗转反侧,只能强撑精神独自求医;

也许是感情上的背叛,让你心如刀割,只能吞下苦涩继续前行……

在这风雪萧条的人世间,有太多无法言喻的心酸。

有时是船漏偏遇顶风浪,一波未平一波起;有时是大雪偏遇无日晴,一寒过完又一寒。

更多的时候,是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是深陷困境无路可寻,是环顾四周心茫然,不知何处可去。

人生中的凛冽寒冬,是任由你怎么哭天喊地,也无人替你围炉取暖。

就如诗人汤松波所说:

漫长的黑夜和极寒将我们抛入黑洞。

我们无法避开冬至,

正如我们无法避开人生的至暗时刻。

如果回避,简单的人生也会缺少一种历练。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称心如意的人生,黑暗与困顿,才是生活的真相。

面对命运的曲折跌宕,与其消沉绝望,不如坦然接受。

当你能够独自面对所有的严寒,你的心才能在饕风虐雪的击打之下变得更加顽强。

2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冬至过后,就是数九寒天,自然界万物进入休整状态。

刺猬在此时缩进泥洞里,陷入漫长的昏睡状态,只为养精蓄锐,静待来年的苏醒;

青蛇钻到洞穴深处,将身体蜷曲成圈,只为储存能量春天能更好爬行;

黑熊也会找到一处温暖的山洞,在此休养生息,只为开春能更好地猎食。

在此时节,动物们会在低温的刺激下,感到脆弱和彷徨。

但也是这段冬眠的时光,让它们能够积蓄力量,抵御未来生存的危机。

百兽如此,人生亦然。

生命中的寒冬时刻,虽然饱含孤独、无助和绝望。

然而,也正是这些时光,教会我们隐忍,教会我们适应,教会我们如何战胜逆境。

尼采说过: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要想有出头之日,就要扛得住风霜雨雪的击打,历经漫长的积攒和努力。

于孤独中,沉淀浮躁的内心,让灵魂愈发茁壮;

于苦难里,磨炼软弱的意志,让身心愈发坚韧。

当你觉得人生中的一切都不如期待中完美时,就更要不断努力,去填补命运的空缺。

当你熬过当下的一切,你会发现:

所有的坎坷挫败,都被冷风吹进了尘埃里。

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过一段是修行的旅程。

正如黑夜的降临,是为白日的升起做足准备;寒冬的出现,是为春天的复苏积攒能量。

昨日之风霜,今日之平川。

许多曾经以为难以逾越的难关,最后都是渡你向上的船,载你跨过千重万重山。

3

《周易复卦》中说:“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

古人认为自这天起,阴气盛极转衰,阳气开始萌生,是冬尽春来的标志。

过了冬至,虽然天气依然寒冷,但是太阳直射点开始北归。

白昼一天比一天长,下一个循环自此开始。

因此冬至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是其中也暗藏着新生。

所谓“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之后,土中的蚯蚓开始翻动成结,麋鹿感受到阴气渐退而逐渐解角。

等到寒冰之下的泉水开始暗暗流动时,春天也就不远了。

四季开始轮转,万物生灭不休。

千年的岁月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正如我们的人生,风霜散去,繁华终将归来。

丰子恺曾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所有的冬雪,不过是春花的前奏。

在苦难中经历煎熬,在长夜跋涉过万水千山,总有一天,你终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得到命运的奖赏。

面对生活,多一分勇气,就多一分希望。

踏过眼前的泥泞与坎坷,未来必定一路芬芳。

杜甫在《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也是三月阳春的序曲。

旧日的篇章,已翻过一页;新篇的序幕,也即将拉开。

万物归藏之时,且抖落一路风尘。

静守一颗初心,于满目白雪的冬天,默默修炼更好的自己。

点个赞吧 ,和朋友们共勉。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