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你啊,内心戏超多》:如何停止“精神内耗”?

4 已有 65 次阅读   2024-04-20 11:22
《你啊,内心戏超多》:如何停止“精神内耗”? 

松浦弥太郎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当我们因胡思乱想而疲劳或焦虑时,你需要的是“停止消耗自己”。在《你啊,内心戏超多》一书中,松浦弥太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如何停止消耗自己,享受生活。

原文作者 | 松浦弥太郎

无论什么时代,我都能怀抱对未来的希望和热忱。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好,这是我的信念。我此时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吃饭、工作和思考,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今天的自己发自内心地感觉幸福,那么今天的幸福一定是过去某一时刻的我的功劳,应当感激和赞美过去的自己;而如果今天的自己正在遭受痛苦,那么就要反省过去的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们的今天或许只是稀松平常的一天,但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今天累加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明天。

我们今天思考了什么?

我们今天想到了什么?

我们今天有没有好好吃饭?

我们今天有没有和别人交流?

我们今天有没有变化?

我们今天培养了什么?

我们今天为了什么而感到悲伤?

我们今天为了什么而感到快乐?

我们今天克服了哪些困难?

我们今天承受了哪些苦难?

我们今天有没有感谢别人?

我们今天有没有去爱别人?

《你啊,内心戏超多:停止精神内耗的65个习惯》,[日]松浦弥太郎 著,孙浩洋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4年1月

“丢弃”的思维方式

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态

我们所能拥有的东西是有限的,不仅物质如此,信息、知识和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这些无形的东西,我们自己也无法准确知道拥有了多少,它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加。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拥有更多,自己就更富裕,就比别人更优越。为什么人们拥有的越多就越感到安心呢?你是否已经拥有了过多的东西呢?实际上,大多数东西即使我们不去拥有,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困扰。就算是有需要这些的时候,我们到时候再去思考如何应对也是足够的。我们应该去了解自己在各方面能拥有多少东西、自己的上限是什么,这比去拥有更多东西更重要。

这种思考不仅适用于实物,也同样适用于信息。例如我们计划去旅行时,只要去查找,永远可以找到更多的信息。即使只是选择酒店,也会有很多可选项,但在这方面费尽心思地去选择真的不累吗?你是不是也曾陷入“应该还有更好的酒店”“旅行计划应该还能更划算”的贪心中,导致自己无论如何都觉得不满足,也感受不到旅行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和别人交往同样如此。受社交软件的影响,我们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联系,但真正彼此信任的关系并不多。我们只是在社交中积累了更多的“点头之交”,彼此之间花费时间做一些肤浅的关心和交流,却无法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深入,以至于有时连共同的回忆都成为一种负担。回忆并不全是美好的,有些回忆也许被忘记会更好。回忆在每次被想起时都会变得更加牢固,我们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加深那些让我们痛苦的回忆呢?

电影《寂静人生》(2013)剧照。

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忘掉这些吧”,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这些痛苦的回忆。相反,负面情绪会持续翻涌并加深我们的执着。无论实物还是信息,拥有太多都不是好事。就像车辆有载荷限制一样,我们能承受的实物和信息也是有限制的。虽然我们渴望获得更多新的知识,但如果获得了太多的信息,我们就会像一辆超载的汽车一样变得笨拙、迟钝了。如果我们一直超载运行,那么故障和事故迟早会发生。

然而,随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的东西都会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可能完全阻断这些东西的输入。因此,我们应该时常丢弃可以丢弃的东西,忘记可以忘记的记忆。然后更加珍惜那些有益于他人的东西。

我们每天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个东西真的有必要吗”。丢弃的精神在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然后舍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要去考虑将来会不会用得上,也不要将丢弃视为失败或损失。“丢弃”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态。这种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制定该丢弃和该保留的标准。对我来说,唯一无法丢弃的是别人寄给我的信件。因为每一封信件中都蕴含着那些人十分宝贵的心意,所以我十分珍视这些信件。如果我们拥有的东西已经到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么我们就无法再容纳新的东西了。如果继续强行将更多的东西塞给自己,我们只会更加分不清哪些东西对于我们是重要的。所以,为了接受明天的东西,让我们学会舍弃吧!

将时间、金钱用在

内心激动的事情上

没有什么概念比“时间和金钱”是我们更熟悉的了。如何与时间和金钱和睦相处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课题。金钱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只有使用时它才会产生价值。使用金钱意味着用金钱去进行交换。那么,我们应该用金钱去交换哪些东西呢?毫无疑问,肯定应该去交换那些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能用一万日元交换到价值两万日元的东西肯定再好不过了。然而,在这里,差额的大部分是附加值,只有我们把“时间”附加到我们用金钱交换来的东西上时,它们才会创造出价值。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想象。假设你用一万日元买了一本书。你可以匆匆地在三天内就读完这本书,也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仔细地思考并慢慢地品味和阅读。同样是阅读一本书,但是两种选择的价值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这说明根据我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同一个东西会展现不同的价值。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考虑日常花销,我们可以寻找并保持更好的使用金钱的方式,也可以为我们的时间找到更好的使用方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使用时间和金钱的好方式和坏方式。让我们坚持以良好、健康的方式使用时间和金钱,而不是将它们白白挥霍掉。

电影《寂静人生》(2013)剧照。

我使用时间和金钱的方式很简单:我将时间和金钱用在那些让自己感到激动的事情上。重要的不是遵照自己的欲望去使用它们,而是通过使用它们感受自己内心的激动。无论对他人来说如何,我都希望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用于让我内心深处感到激动和愉悦的事情上。在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会拥有许多不可替代的邂逅。我认为,只有为了这些事情使用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才是值得的。同样出于这个原因,我一直在寻找下一个让我内心激动的事情,为此从不吝惜时间和金钱。

不断地接受新的事物

现在,你在培养什么东西吗?我们的心灵、身体,以及人际关系和事业,就像植物需要浇水一样,都需要我们用心培养。别人无法帮助我们培养这些东西,也不要认为随随便便就能培养好这些东西。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培养好自己。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应该继续培养自己。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虽然老去是自然的过程,但我们不能主动停止成长。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因此,我们要像呵护植物一样对待人生,时而给予水和养分,时而为它遮阳,时而修剪掉多余的枝叶。如果完全放任它们生长而不加照顾,它们最后只会荒芜并枯萎。不仅是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也要抱有耐心培养的意识。当我们拥有这种意识时,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改变,我们的心态也会变得宽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居高临下地看待事情,更不是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是应该将一切都视为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以近乎关爱的心态去耐心地培养和打理它们。

如果拥有这样的心态,当一个人失误时,我们就不会气愤地觉得“为什么他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呢”,而会亲近地对他说“如果你这样做,就肯定能做到的”;我们也不会愤慨地抱怨“为什么会有这么不方便的机制呢”,而会去思考“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善,机制肯定会变得更好”。

电影《寂静人生》(2013)剧照。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灵干涸了,哪怕是更换新的土壤,也要重新去培养它;如果发现别人的心灵干涸了,那么我们就要用“水”和“营养”去滋润他们;如果发现整个社会的心灵都在干涸,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改善现状。让我们用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情,然后耐心地去培养和打理它们吧。

现在再问一次:现在,你在培养什么东西吗?

明白自己在为了什么而努力

虽然“愿景”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我认为思考自己的生活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也许听起来比较宏大和复杂,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作“方针”或“观念”。简单来说,它回答了关于我们为什么要生活的问题。只要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面临困难时就能获得依靠。人生中充满困难,我们有时难免会产生迷茫。为了应对这些困难和迷茫,拥有自己的愿景是很重要的。

思考自己的愿景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审视,也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检验。换句话说,这是直面自己最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考的过程。我喜爱的一首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为了父亲,哎嘿呀;为了母亲,哎嘿呀;再来一个,哎嘿呀!”其中就蕴含了为了家庭的安宁和繁荣而努力的愿景。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2007)剧照。

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也有人认为家庭很重要,还有人认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很重要。这些都是每个人各自的愿景,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此外,愿景将会且也应该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我们过去可能怀有某种愿景,从现在开始却要怀抱另一种愿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最好每年都确认一次我们的愿景,加以思考并付诸行动。如果我们的工作或居住地改变了,我们的愿景也会随之改变。当家庭成员增加时,我们的愿景可能也会改变。曾经认为“工作优先”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认为“健康最重要”。愿景是我们的护身符。就像每年更换护身符一样,让我们也不断更新我们的愿景吧。

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在我们经历让自己失去自信的事情后,怎样才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呢?“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会成为我们最强大的力量。我们对自己的相信能拯救自己,除此之外没有拯救自己的办法。即使周围的每个人都说“你不行”,只要我们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相信自己绝对能做到,我们就能克服困难。

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曾经毫无缘由地盲目自信。后来,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如今我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天真,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对自己并不了解,也没有能力对自己做出深入的分析,想来也没有吃到太多苦头。但正因如此,后来当我遭遇自己感到无力的事情而深陷失去自信的深渊时,我感觉自己被彻底击垮了。

从挫败感的深渊中走出,重新获得自信,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重新获得自信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当然,在这期间工作、社交之类的日常生活也依然会继续。然而,闪回的记忆会在某个瞬间捕捉到我们,在我们的脑海中继续种植“我已经不行了”的想法。这是非常痛苦的经历和过程。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即使被逼到极限,也要坚守“相信自己”这个最后的堡垒,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还有办法。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2007)剧照。

然后我们要怎样重拾自信呢?我们应当寻找让自己振作起来的某些话语。去寻找那些一旦想到,就能迅速转变自己消极情绪的话。这些话不是别人说的话,也不是书中的话,而必须是我们自己心中涌现的话,否则很难触动我们的心灵。当时,使我重新振作起来的一句话是“无论发生什么,一切都会变好”。这句话是我在洗澡时突然想到的。在找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的心情终于发生了转变。

“已经一切安好了”“不需要去在意了”“重新相信自己吧”“无论发生什么都能解决的”,这些话恐怕是那时候的我最渴望的。

重要的是,这些话都是从我内心涌现的。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尽管我再次被“我已经不行了”的想法捕获,但我一直坚持相信自己,并不断做出努力。没有比这些话更能促使我努力的力量了。另一个时刻,我想到了“我为什么不试试新的东西呢”。当我想到这句话时,我重新获得了力量。渐渐地,“那只是一次失败而已”“我已经尽力了”“继续前进吧”等一些话开始激励我继续前进了。

不需要多么精妙的语句,也不需要使用时髦的词汇,仅仅是这几句简单的话语,就蕴含着拯救我们的力量。我将自己想到的那些话放在我的心灵口袋里,时不时地取出来确认。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度过心灵危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是被语言保护的。语言有时会伤害人,但也能使人重新振作起来。即使遭遇了严重的失败,即使身心破碎,即使身处风口浪尖,只要坚信自己,不放弃自己,就能再次振作起来。“相信自己”是最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吧!只要相信自己,我们肯定能找到答案。

本文选自《你啊,内心戏超多:停止精神内耗的65个习惯》,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作者:[日]松浦弥太郎;摘编:何也;编辑:张进;导语校对:。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合订本广告。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