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心无愧事何惧说

2 已有 32 次阅读   2024-05-08 15:06
心无愧事何惧说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背后被人说闲话或者说别人的闲话,自古以来便是司空见惯之事。当然,这话也难免有夸张的成分。背后不议论他人的贤者,历来自是不乏其人。不会遭人议论之人,其实也不在少数——比如一个平平无奇默默无闻的人,便可能没人议论,也许还常常被人忽略。

普通人倒也罢了,对于担任了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来说,倒是确实很容易成为被人议论甚至非议的对象。

“门看门,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公职人员被人盯在眼里,挂在嘴上,甚至遭受他人误解,实乃常事,不足为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要说对别人的议论完全不当回事,还真不现实。就凡夫俗子而言,对自己有利的好话当然多多益善,坏话则怎么都很难让人淡定,毕竟谁都怕被别人说“坏”。有的干部因此特别爱惜“羽毛”,明哲保身,生怕得罪任何一个人,生怕遭受一丁点的非议,于是做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好人”。

我们平时考核干部的时候,便经常遇到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人。你请他谈谈对某位同事的看法,先是觉得“不好说”;一番动员之后,依然觉得“说不好”;再三鼓励之后,还是决定“不说好”。正是因为不肯说实话道实情的人为数不少,所以,识别干部,也要从各种评价中审慎研判,不可根据表面现象简单下结论。

做人难,也算一个老话题了。月亮尚且不能让所有人赞美它(起码小偷是不喜欢它那么明亮的),何况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当一名干部,要让方方面面的人都说你好,的确很难办到。不管你怎么做,总可能有人不满意,除非每个人的思想境界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都能公私分明,心无杂念,跳出个人恩怨,从大局的角度看问题。

干部无端被非议、攻击,或许只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闲事,未必让人直接受到伤害。它充其量就是一种谣言,只要自身干净,你不理它,它不见得能怎么样。比这更糟糕的是那些别有用心的诬告行为。举报是公民的正当权利,但有的人却玷污这个权利,干起诬告陷害的勾当。他们出于某种见不得阳光的目的,捕风捉影,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纪检监察机关收到的信访举报件当中,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很多内容,在展开调查之前,你并不能确定它是否属实,待到确认与事实不相符时,已经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调查者累得筋疲力尽,被调查者弄得身心疲惫,诬告者却可能躲在某个角落窃笑。对这种情况,不能听之任之。

诬告行为不仅耗费纪检监察机关的力量,浪费行政成本,而且给相关干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当事人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年,纪检监察机关出台举措为受到诬告的干部澄清正名,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对于被诬告的干部,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为他撑腰,让他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安心工作。否则,大家都心怀忐忑,瞻前顾后,还做得成什么事?对被诬告者尤其要多一些情感上的关怀。作为一名执纪者,对于遭遇诬告而心情郁闷的干部,我常常与他们开玩笑:“被人诬告了,说明你更加接近成功了,成功到让某些人眼红,让某些人非盯上你不可了——如果你一事无成,两手空空,谁有闲情来恶心你呢?”执纪者多些“人情味”,起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被诬告者所受的委屈。

仅仅安慰被诬告对象当然还不够。另一方面,还应依法打击诬告陷害者,让背后放暗箭的人住手甚至付出代价。对个人来说,面对流言,面对无端指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它,继续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让那些蓄意让你烦恼的人自行悄然离去。对组织来说,在保护干事创业者的同时,对背后冷箭伤人的行为,也不能姑息。打击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扬正气、树清风。更何况,诬告的背后,还不排除腐败分子的影子。他们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制造烟幕弹,误导办案人员,消耗办案机关的时间,让无辜者成为自己的挡箭牌。

话说回来,在现阶段,干工作受委屈也是不可避免之事。误解也好,诬告也罢,对干部来说,都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自身要经得起检验,过得了硬。外界干扰不是我们“躺平”的借口,旁人议论也不是我们充当“老好人”的理由。工作让我们充实,成绩让我们愉悦。

不管他人如何搅局,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没有硬伤,心无愧事,也就无惧闲人瞎评,不怕别人乱咬,尽管昂首挺胸往前走。

□李伟明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