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中国书画笔墨之美 (之三 节奏和韵律)

12 已有 2268 次阅读   2015-08-28 17:03   标签blank  target  十八描  color  中国 
 
 
中国书画用笔的节奏和韵律美,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再是每幅书画整体的节奏和韵律。“一波三折”便是节奏。线条在平匀有力的基础上有控制、有规律地提、按、行、顿、轻重、徐疾、转折以及干湿、浓淡、粗细、聚散、疏密等的变化,形成了节奏美和韵律美。前人在描绘衣纹时,创造了各种笔法,后人将其归为十八描,如兰叶描、枣核苗、钉头鼠尾描、行云流水描等等,描绘山石也有各种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解索皴等等,它们既是为了表现客观物象的特征,又借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同时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在一幅书画中,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以及起讫、排列、组合、交错、顾盼、呼应、揖让等纷纭复杂,杂而不乱的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多样而又统一的整体,也就形成了整幅书法或绘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基于力度、节奏和韵律,中国书画用笔还可产生一种动态美和气势美。“虎蹲凤阁,龙跃天门”,这是前人形容王羲之的字坚实而又活泼,具有非凡的气势和运动感。“行笔纵放,如风雨之骤至,雷电之交作”,“满壁飞动”,“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势,不差毫末”,“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苏东坡等前人形容吴道子用笔的气势和动态之美。


  书画用笔的气势和动态,与整体节奏、韵律的关系极大。石涛把一切画法都归于“一画”。宋代郭若虚说:“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并不是)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戈守智说:“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管一幅,此管领之法也。应接者,错举(随便举)一字而言也: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又当如何应接,假使上字连用大捺,则用翻点以承之,右行连用大捺,则用轻掠以应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又管领者如始之倡,应接者如后之随也。”好像乐队指挥与演奏员一样,“管领”好像一个乐曲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示作者的基本乐思。“应接”就是在各个变化里相互照应,相互联系。齐白石说:“笔笔相生,笔笔相应。”这是艺术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书画笔墨的动态美和气势美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它,就能做到“粗服乱头,乱而不乱;看似邋遢,而明净无滓”,从而达到丰富多样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张绅说:“古之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呼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谓《契序》(即《兰亭序》)自‘永’字至‘文’字,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人不能也。”《兰亭序》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王羲之的精神风度,也标出晋人对于美的最高理想。后来欧阳询和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字的精神虽不同于王羲之,但全篇的章法,分行布白,都未敢稍作移动,《兰亭序》的章法,真具有美的典型意义了。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说:“夫欲书者,多于研墨时凝神静思,预想书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书。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这可说是对于书画用笔的动态美和气势美的基本要求。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