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心得] 重彩浓墨绘家园

13 已有 3930 次阅读   2015-08-10 12:49   标签color  style 

                 重彩浓墨绘家园

                       ——中国画《鄂伦春人从大山林走来》创作体会

                                     曹香滨

美术创作是画家生命和心灵体验的升华和创造,而生命和心灵的体验离不开生活和时代的冶炼,离不开地域和环境的滋养,离不开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北方民族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宽阔的审美空间。

曹香滨作品:《鄂伦春人从大山林走来》中国画200厘米×408厘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且养育一方艺术。祖国东北边陲巍巍兴安岭、滔滔黑龙江、神奇富饶的黑土地,北方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里的鄂伦春人,是由外贝加尔湖迁徙到黑龙江上游的原始土著民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10个世居民族之一。连绵的山麓、密布的河流、寒冷的气候塑造了他们剽悍、粗犷、豪爽的民族性格,生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他们不屈不挠地创造了渔猎、采集和手工业等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显示着北方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我多次去大小兴安岭写生、体验生活,全身心地体验大山林的自然生态美、民族风情美,以及时代进步给鄂伦春人带来的新面貌。这里的土地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性,还有着富于艺术创作激情的生命、母爱、和平、爱情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伴。这些引燃我艺术生命的火种,激发我美术创作的热情,成为我多年热爱的创作主题。

北方民族文化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这种地域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性人类文化产生了共鸣,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多年来,我创作了许多鄂伦春族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如:《葵园祭》、《生息的河》、《摇篮》、《火祭图腾》、《祖国北方我的家园》、《额尔古纳河》、《摇荡夏天》、《北方家园》、《摇曳金秋》、《母亲的节日》等。

中国画《鄂伦春人从大山林走来》是表现建国以后饱受流离之苦的鄂伦春同胞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于1953年下山定居,这一本民族历史上重大的迁徙活动,也是北方民族发展史的重大历史事件。鄂伦春人从世代“衣靠兽皮食兽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游猎和居住“斜人柱”的历史,到住进山下“木刻楞”或砖瓦房定居,实现了从原始氏族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告别了“一枪一马”单一的游猎经济,形成了农业、养殖业、畜牧业、特色旅游业多业并举的新发展和新生活。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我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也是近年来我创作鄂伦春族题材系列作品的代表作,饱含我对北方民族的热爱和崇敬,用彩墨表现北方民族神圣永恒的壮丽诗篇。艰苦而无止境的艺术探索,漫长而遥远的艺术道路,让我们在继承、借鉴与创新中成长。作品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表现萨满和农耕女神引领猎民下山,在吉祥的桦皮号角声中亲情母爱相伴、神鹰骏马同行,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画面以超大视角的构图(高200厘米×宽408厘米),塑造了超过或等人大小的人物群象,并以深沉冷峻的蓝色为主调,纯朴厚重的多种色彩为和谐对比,用墨和多种颜料层层塑造晕染。以中国画现代工笔重彩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把多年来形成的个人艺术风格凝聚于此,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大气稳重,表现古老的北方民族苍凉、神秘、博大、庄严和浪漫,把鄂伦春人下山定居这恢弘的史诗定格在岩石般的画面上,在艺术审美的同时并具有历史文化再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的意义。

北方家园给予我生命和灵感,我将以饱蘸重彩浓墨的笔编织最美的花冠,献给北方家园伟大的母亲,让古老的北方民族散发出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时代的芬芳,在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绽放异彩。

来源:凤凰网黑龙江频道凤凰网黑龙江 > 人文 > 龙江人物 >

(图片另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