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论现代绘画的童趣现象(之一)

9 已有 5487 次阅读   2015-09-21 08:36   标签太平洋  库克船长  毕加索  生命力  文艺界 
小编推荐
                                   论现代绘画的童趣现象
 
 
18世纪,库克船长(JamesCook,1728-1779)从太平洋带回的构树批布、斗士棍棒、独木船木雕时,那些稚拙但是充满生命力的用品就曾经掀起了欧洲文艺界不小的波澜。
到了19世纪,在拉斯金发表的印象主义关于色彩的申明时,更能从中找到这样的词句:“绘画的全部技术效果依靠我们恢复不妨称为眼睛的纯真的东西:也就是说,恢复的是对那些平面色迹的儿童般的知觉,这种知觉仅限于色迹本身,不要意识到它们的寓意所在——就像一个突然被赋予视力的忙人看见它们一样。……我们在童年时期就是无意识地经受了这样的实验过程。由于我们已经得出一些结论,涉及到某些色彩的含义,我们就总是以为自己实际看见了其实仅是我们所知的东西。”

西方绘画跟随着文明的进程悄然改变。高更从巴黎逃往塔希提岛,他提出: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句话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声,呐喊出机械时代人类关注自身、回归本性的愿望,自这时起,西方人的审美取向面临重新洗牌。
 
1、新的冲击——毕加索

巴布罗·毕加索(P·R·Picasso,1881-1973)生于1881年。他的一生经历过欧洲科技最突飞猛进的时代,敏锐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使他最早一批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
毕加索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不但投身于艺术革新之中,并且在后人看来,与他同一时代的乔治·布洛克(GeorgesBraque,1882-1963)、费南·莱热(FernandLeger,1881-1955)等人引发的立体派绘画是现代绘画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新的方式。
1905年,毕加索的蓝色和玫瑰色时期的作品虽然拥有小批观众,但是名气还很小,而那时候的布洛克也是无名小卒。不过他们前后想到了“借用”,他们当时“借”的就是原始的非洲艺术、儿童艺术,甚至东方艺术,这种“借鉴”完全是对形式的关注。其实毕加索对非洲面具的用途根本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原始艺术形式的活力和直接粗重的气息带给绘画感官上的强烈刺激。
到了晚年,他越发重视对儿童绘画的研究和运用,他的作品也越发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毕加索擅长古为今用,敏锐地发掘了“原始形式”在如今的“现代感”,这种充满洞察力的巧妙之举不失为杰出艺术家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