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这个又穷又疯的死宅男,咋就值得全世界哭着喊着要爱他?

6 已有 2444 次阅读   2017-12-13 15:32
小编推荐
这个又穷又疯的死宅男,咋就值得全世界哭着喊着要爱他?

世界上活得最像个艺术家的艺术家,大概就是他了。

贫穷、孤独、热烈、疯狂、自杀、死后成名……这些典型艺术家必备关键词,和他的名字如影随形。虽然这个落魄的人生前孤独得一塌糊涂,死后却意外地流行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即使是美术教育严重匮乏的中国人,也能说出两三幅他作品的名字,又似乎很多人了解的第一个西洋画家,就是他——文森特·梵高。

梵高的流行,和他的普世有关:他的作品杰出又易懂、他的人生不幸且悲凉、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梵高本人也是各种文艺作品热衷的题材:从欧文·斯通赚人热泪的《渴望生活》,到公认最客观详尽的《梵高传》;从 1956 年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生命的欲望》,再到最近的手绘油画电影《至爱梵高》……梵高悲惨又短暂的一生,已经被后人叙述了无数次,一次比一次诚恳,一次比一次精致。

2016 年,在北京开启的全球巡回体验展览——“邂逅梵高”,就很好地说明了梵高的热度:一个没有一件原作的展览,却敢把门票卖到 150 块,北京首日就有超 1 万人次参观,在上海创造了 4 个月 36 万人次参观量,在 AR、VR 的加持下,几张梵高 PPT 就能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梵高在中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梵高这个名字,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小说、传记、绘画、影视、戏剧和诗歌的流传,梵高甚至影响了很多人对艺术家的定义——似乎艺术家就应该像他这样,需要疯狂的头脑和炽烈的热情。

梵高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我们还在爱他?

一生七成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干啥啥不行的屌丝

1853 年,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生于荷兰。他的前半生平平常常,只受过 7 年教育,学业就终止了,然后断断续续地干过艺术品公司职员、学校助教,还像父亲一样当过传教士,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880 年,梵高为考神学院还复习准备了很久,到最后却不了了之。在这之后,他选择搬去荷兰乡下与父母同住,在弟弟提奥的支持下,他决定开始正式学习画画。那一年,梵高已经是 27 岁的“高龄”,对画画一窍不通。作为一个没车没房没对象没工作的失败青年,想必也是受尽白眼。

梵高手稿

然而,从 27 岁学画到 37 岁去世,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里,他创作了超过 2000 幅画,包括约 900 幅油画与 1100 幅素描,完成了从“啥都不会画”到“画啥都牛逼”的进阶。

作为同情心泛滥的农民画家,接地气是第一要务

梵高 27 岁在荷兰海牙学习绘画,32 岁在老家的乡下画农民。早期因为不会用色彩,所以他的画作都是灰不溜秋、黑咕隆咚的,构图也中规中矩,不过在 19 世纪的欧洲,流行的就是这种保守稳定的学院派风格。

Women Mending Nets in the Dunes,1882

这个时候,梵高还特别喜欢现实主义的米勒,模仿了他很多作品。

米勒原作《播种者》

梵高模仿的《播种者》

梵高从没正式进过美术学院学画(估计也考不上),而是和当时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亲戚莫夫学习,不过,梵高不去美术学校的最大原因是:他讨厌照着石膏像画素描。甚至因为这件事,他还和帮助他的亲戚吵过一架。梵高的观点是:

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

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时,我才会去画模型。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 —— 换而言之,就是生命。

梵高早期作品

可见从学画之初,梵高所关心的,就压根不是当时画坛注重的“现实”“正确”和“精准”,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所画对象的“感觉”,多亏他把这份执念坚持了下去,并且永不放弃对“感觉”的追寻,否则,艺术史上就没有“后印象派”什么事儿了。

1885 年,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这是被公认的梵高第一幅杰作,也是梵高自称为“农民画家”的代表作。梵高说,这幅画的颜色是“土豆没削皮”的样子。

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一群人围坐着分吃热气腾腾的食物。梵高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这大概和梵高曾经在矿工中间传教的经历有关,梵高一直以怜悯之心去同情别人,即使自己也被别人嫌弃得一塌糊涂。

梵高早期作品《一双鞋子》

颜色!颜色!妈呀这么多颜色!

1886 年,33 岁的梵高去了巴黎跟弟弟提奥同住,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印象派。

就像一大堆色彩泼进他惨淡的大半生里一样,他发现:原来画可以这么五彩斑斓!

梵高的家乡荷兰,是个冬暖夏凉、水气氤氲的海滨之国,那里的画家长于对静物的勾绘,但无从描绘热烈的阳光。梵高从云雾中的荷兰走来,抓住了印象派在巴黎最后一次展览的机会,就像抓住了最后一缕阳光。

从那以后,梵高简直像重新发现了颜色一样,灵感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以明亮的、和现实颜色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来作画。在巴黎的 20 个月里,梵高画了大概 200 幅画,对颜色的选取大胆又天才,甚至画出了这样的《播种者》:

唯有色彩是无所不能。色彩的简化,赋予平常事物伟大的格调,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总之,看着这幅画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得到休息。——梵高

也是从那年夏天开始,梵高第一次画向日葵,那时的向日葵就像他自己一样:颓中带丧,蔫头耷脑。但在色彩上,逐渐从酱油一样的灰暗走向蛋黄一样的绚丽,同时在处理笔触和上色环节里,他的每一层颜色都比过去的作品更加丰富和厚重。

从 1887 年开始,梵高的画变了:他感受到了光线与色彩的重要,明白了粗重笔触的力量。他明白了“正确的素描”在光线下多么无力,领会了塞尚高呼的“根本没有线条,形体之间的关系靠颜色决定”这一道理。

一不小心,成为日本文化的疯狂迷弟

19 世纪末,日本浮世绘热到了欧洲,浮世绘是一种风俗画:以黑色描绘轮廓,之后雕刻墨板,选定色彩,雕刻色版,最后刷版,内容主要描绘世间的市井风情。在当年,这股神秘的东方情调,让一大批欧洲画家倾倒痴迷,纷纷踊跃为之打 call 。

印象派的大大莫奈,痴迷浮世绘到什么地步呢?他让自己的太太在家 cosplay:

不仅如此,莫奈还大费周章地把自己的乡下庄园装修成了日式风格,在那儿,他挖了池塘,建了拱桥,后来画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睡莲》。

印象派另一位大大卡米耶·毕沙罗,也把浮世绘热情地安利给了梵高:“那些东方配色沉静而稳定,不会跳进眼睛里”。

歌川广重的浮世绘作品

这波汹涌的哈日浪潮,也让梵高跳进了日本文化的大坑:他痴迷于版画的力量,他痴迷于散点透视,他痴迷于华丽的用色,他痴迷于独特的蓝与黄,最重要的是,还有一种独特的、西方没有的审美趣味。

梵高开始如痴似狂地学习日本画家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和《江户名所百景》,各种官方的舶来品,他都要粉丝自制一次:

左为歌川广重,右为梵高

他的画日益明亮狂放,笔触细碎,颜色浓烈。

唐吉老爷

花魁

杏花

1888 年,他画出了那幅最著名的《向日葵》,鲜艳的画面上,再也没有过去的呆板厚重、中规中矩,尽是浮世绘式的平面感、装饰性、明亮的色彩和摇曳之姿态。

《向日葵》好在哪儿?因为花瓶里的花很快就会枯萎,所以必须快速作画,梵高说,“我满怀激情地在绘画,就像一个马赛人喝着浓味鱼肉汤那样。”

35 岁的那一年,梵高逃离大城市巴黎,去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那里的阳光更强烈,色彩更明亮,最重要的是,梵高觉得那里像日本。

天才疯了,也变强了

1888 年 5 月,梵高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被称为“黄房子”。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他满怀希望这里能成为“画室之家”,还邀请好基友高更也赶快搬进来。在这里,梵高用淘来的二手家具,给自己布置出了一个迷恋日本文化的单身宅男之家: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我这次画的只是我的卧室。这幅画要由色彩来当家……就是说,要通过色彩,表现出休息或睡眠的氛围。一走进这个房间,想像力就可以得到休息……四四方方的家具,表现卧室不应受到干扰的宁静。”

36 岁,梵高患上了精神病,他在圣雷米的疗养院里继续创作,直到 37 岁去世。梵高最经典的作品中,绝大部分都出现在这最后 2 年里。

比如 1889 年,梵高的这幅《星夜》。

画中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飘逸的涡状星云,波浪状的夜空纹理,星点的光晕几乎无限大,而月亮昏黄,以夸张的月蚀形式出现;画面左侧,一棵突兀柏树插入天际,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不安。

在这种高度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或多或少体现出了画家迷乱的精神世界,这个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堪忧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梵高会把星空画成这样,我的理解是,他疯了,所以开了天眼。

看看延时摄影中的星轮,像什么?

看看前两天朱诺号飞船捕捉到的木星北半球的风暴图,像什么?

知乎一位网友评论这幅画:

梵高的伟大,在于他超越了时代

梵高是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的代表人物,在这之前,整个欧洲都受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整体色调上深沉内敛,画家都尽力保证画作的真实,强调的是“正确”,这也是人体动物解剖学和光影透视在西洋画中发展迅速的原因。

19 世纪库尔贝的作品

梵高不一样,他不讲究正确,只表达自我。

后印象派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的客观”。后印象派的画家都大胆采用平面的鲜明色调,来表达主观感情与个性,“艺术只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活动”。

我用忧沉的表现手法为加歇医生画了一幅肖像,看起来就像画中所看到的那种痛苦的表情一样。并且这样画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人们不可能对比出这与旧的镇静的肖像画有何不同,这表现了我们现代人的面孔和激情。

梵高讨厌画石膏,他作品里的人都是动感而有富有生机的,在油画电影里,他们也显得那么自然: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受到梵高强烈影响的德国表现主义画作

关于梵高的几个冷知识:

1. 传说梵高在和高更大吵一架之后,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然后把它送给了当时他喜欢的一位妓女。事实上梵高并没有割掉一整个耳朵,只是割下了耳垂上的一片。

2. 梵高心中充满热情,表面却很腼腆,不知如何去爱一个人,每段感情都很失败。

梵高爱过三个女人,分别是早年在伦敦工作时房东的女儿、亲表姐、怀孕的妓女。梵高在经历了三段失败的感情后,写信告诉弟弟,他已不在乎一个女人的样貌或是家庭,更欣赏经历过困苦的人,因为这样的灵魂或许才是最纯净的。

3. 梵高画了 36 幅自画像,是绘画史上自画像最多的画家。事实上他并不自恋,而是因为请不起模特,拿自己下手不用花钱。

4. 梵高曾经告诉弟弟,尽管他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这些画可以卖到 200 法郎一幅。后来他的《加歇医生肖像》被拍卖到 8250 万美元,买主是日本人。

5. 梵高不一定是自杀身亡。

2011 年,美国传记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在《梵高传》中,质疑了著名的“自杀论”,他们认为历史的真相是: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开枪射中,为了保护他们,梵高承认是自己开的枪。

比如梵高死前给弟弟寄过的信,内容是乐观的,甚至描述了未来的计划;

再比如梵高的枪伤很奇怪,后人认为开枪的地点离梵高的身体应该有将近两英尺远。

6. 梵高中弹后,步履蹒跚地走了 1.5 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因为子弹没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 29 个小时的折磨才死去。

7. 一生在支持哥哥的特奥多鲁斯·提奥·梵高,由于过度悲痛和精神失常,于梵高离开的半年后逝世,死后葬于其兄墓旁。

8. 世人现在最应该感谢的,是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梵高-邦格,是这个女人让梵高的画被世人发现,从而享誉世界。

9. 乔安娜和提奥的儿子,也就是梵高的侄子,名字也叫作“文森特·梵高”。他成年之后积极宣传梵高的,参与创办了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并捐出了家族所拥有的全部梵高作品。

现在的梵高博物馆

梵高其实已经非常幸运,一生无人赏识只是因为他学画起步晚,而当时信息传播慢,画家并不容易出名,毕竟他从学画到去世,一共才画了 10 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艺术本身不被人认同,无人问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较和他同处于“后印象”的高更、塞尚,当时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更何况,世界这么大,历史这么长,还不知道有多少梵高这样努力耕耘、委屈巴巴的天才,梵高已经足够幸运了。

但是大家就是更加偏袒这个偏执的梵高,为了补偿他,2010 年英剧《Doctor Who》第五季的剧情里,编剧安排梵高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的巴黎,当他难以置信、小心翼翼地走进了自己的展厅,听到自己被介绍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的时候,眼睛含着泪水,哭得像个孩子。

相关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1915179?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wechat_session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60603https://www.zhihu.com/topic/19590520/top-answers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