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木石图》才不是苏东坡唯一真迹!还有这两幅!

2 已有 3373 次阅读   2018-11-30 02:07
《木石图》才不是苏东坡唯一真迹!还有这两幅!

……

好多新闻直接说最近4.1亿元拍出的苏轼《木石图》是“苏轼唯一亲笔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是外行看热闹。

佳士得公司认为,这幅画画风与苏轼相似,传承有序,又有与苏轼同时期的名家题跋,可将其定为苏轼的作品。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书画专家对这幅画的真伪表示怀疑。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鉴定这幅画的一大难点在于目前没有确定属于苏轼的画作流传下来,“虽然国内也有博物馆藏有两幅传为苏轼的作品,但都没有明确能认定是苏轼的证据,争议还是存在的。因此此次《木石图》出来之后,我们只能和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对比研究,另外就是查看画上米芾等人的题跋是否是真迹。”他表示,从自己的观点来看,这幅画一些笔法的处理略显生涩,“米芾的题跋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观点,这幅画的真伪还需要今后学界进一步研究鉴定。”

一、《雨竹》

《雨竹》部分

第一幅是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雨竹》,曾经到国内展出。上面题跋重重,当是真迹。

《雨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水墨纵:28.8cm横:42.8cm

苏轼自题跋:“元丰三年(公元一0八0年)六月轼为子明秘校。”

题跋一:“叶密雨偏重。枝垂雾不消。会看晴日后。依旧拂云霄。秦观。”

题跋二:“晴梢初放叶可数。新粉才消露未干。太似美人无俗韵。清风徐洒碧琅玕。仲圭。”

题跋三:“一片湘云湿未干。春风吹下玉琅玕。强扶残醉挥吟笔。帘影萧萧翠羽寒。公望。”

题跋四:“崇轩太字尝于泰山之麓得苏长公墨竹。盖真迹也。拟题一诗以志景仰。穷日力思之不得一字。爰录元人所题东坡画竹诗二首归之。同治辛未重阳后一日华亭胡公寿。”

题跋五:“宿雨初收晓翠寒。晴梢犹锁碧云端。春风绝胜潇湘曲。还带啼痕湿未干。至正二年春三月会稽钱彦春。”

题跋六:“数竿修竹淡无纹。春雨淋漓万叶分。云暗九疑山下路。玉人何处泣湘君。勾章周琬。”

题跋七:“往在金阊见湘洲顾氏所藏坡公墨竹晴雨二幅。各具化机。第绢素已残。款识亦多漫漶。殆藏弆家不经意之过。此幅绢质完好。墨采鲜翠如滴。知在紫缥牙轴中供养久矣。辛未孟夏下澣。崇轩三兄司马属观因识。简侯杨能格。”

《雨竹》

题跋八:“尝闻苏文忠公画竹多摹神于月影之中。故落笔纵横疏密自如。神妙之处尽在画外。绝不落画家科臼。此帧虽高不盈尺。萧疏数笔。墨气淋漓。正所谓天趣横生。莫名其妙。询是真迹无疑也。宜宝之。辛未秋七月。崇轩先生大人自京都来。出以示余。爰书数语以志眼福。时同客黄歇浦上鸳湖。六十九叟子祥张熊。”

题跋九:“崇轩仁弟博古精鉴。收藏宏富。此幅以苏长公墨妙。媵以元人法书装潢成帧。尤精美不可言喩。玉局画竹师与可。而掣笔如作书。观此寥寥数笔。神韵与橘赋表忠观碑诸帖相似。真迹无疑矣。披览数过。不能释手。书此以志眼福。同治辛未春莫武林王坤小铁甫谨题。”

题跋十:“东坡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襄阳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耶。予见江右曾宾谷前辈家所藏一幅如是。外此不复见矣。此卷作折枝。大不盈尺。而全枝神理俱足。邓公寿所谓非与可所能拘制也。想见髯翁枯肠得酒肺肝槎牙时矣。同治辛未四月为崇轩仁兄书此。臣恭寿谨识。”

题跋十一:“文湖州画竹。体原篆隶。长公画则出以行草。花光乃兼而有之。余所见长公画多纵逸。无遒古如此者。秦淡如观察藏一帧。与此相类。盖极用意之作。不得以枯肠得酒拟之。所谓能者无不能也。崇轩太守精鉴别。获此见示。竟日静对。如入潇湘。亦前贤所称。数尺而有万丈之势。旣诩眼福。且志钦佩。会稽赵之谦记。”

题跋十二:“画竹以文与可为专门名家。而坡公偶一游戏便与之埓。楼攻愧云。东坡天姿超迈。故所作辄与人殊。然亦未当少离绳墨。狂纵自喜也。余藏公石一卷乃为孙萃老作者。尤得淡远之致。此作较遒劲。二画似乎不同。而同为真迹无疑。按款元丰三年。公年四十五。方自京师而至黄州。特不知子明秘校为何人耳。上有先龙图公题句。尤不易觏。余家旧有公尺牍一通。失之久矣。读此能无怃然。同治辛未腊八日。梁溪秦缃业为崇轩太守题。太守精鉴别富收藏每得尽出而观之。”

题跋十三:“昔人论书谓须人品高。胸中有道义之气。书乃可贵。余谓画亦宜然。东坡先生直声亮节。照耀今古。此画从落墨后即遭文字之厄。不知历几千万劫。而乃缣素完好。墨色如新。人间至宝殆有神物呵护耶。崇轩观察博雅好古。富于收藏。吾知是幅也气压邺侯三万签矣。光绪丁丑腊月朔平湖刘其清敬观并识。”

题跋十四:“苏文忠行楷墨迹曾见勒少仲观察及汪棣笙明府有藏本。竹石则未尝一见。目窘可知。今日崇轩太守见示折枝尺幅。从七百余年后远睹神物。殆非偶然。而文忠公以草法作画。亦可于兹领略矣。同治壬申中秋后一日唐曾颐谨识。”

题跋十五:“苏长公英辞妙墨独冠古今。以余技作墨竹。亦非文湖洲所能拘制。贤者固不可测也。是幅去今七百年而远。竟为崇轩鉴赏家所得。物聚于所好。洵不诬矣。而余亦得于秋雨打窗时。挹其风梢露叶之趣。其眼福固何如耶。爰用帧中钱会稽原韵系以一诗。云梢萧萧吐新寒。胸次槎丫写笔端。想见玉堂挥翰日。墨痕潇洒未曾干。辛未八月鞠潭第吴淦。”

二、《潇湘竹石图》

《潇湘竹石图》部分

第二幅是现存于中国美术舘的苏轼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是该馆镇舘宝之一。

《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绢本。

梁江在中国美术馆看了《邓拓捐献古代绘画展》,认为内中苏轼《潇湘竹石图》,款署“轼为莘老作”。绢地。后面题跋一般。不敢认为真迹。有明人气息。

图本身有湘中杨元祥之题,拖尾有叶湜、钱复、等元明题跋凡二十六家。题跋文字三千余言,始于元惠宗元统甲戌年(1334年),止于明世宗嘉靖辛酉年(1561年)。

《潇湘竹石图》构图奇特,匠心独运,长卷式构图,高度的艺术概括使画面充满张力,使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这是以竹石寄托文人精神情怀的中国文人画典范之作。

《潇湘竹石图》

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漂泊,归原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收藏。1961年,白坚夫来北京找到张珩和杨仁铠先生。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来到邓拓家。邓拓以《燕山夜话》所得2千元稿费,加上变卖了手中24幅古画款项买下《潇湘竹石图》。邓拓购画后旁征博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连画一同在《人民日报》发表。

邓拓购买此画后,有人写信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刘少奇同志批示要严肃查处,几乎所有中共中央常委和国家领导人都划了圈。萧劲光建议少奇同志“对事情要调查之后才好作结论。” 刘少奇即指示康生处理此事。经康生派人查清经过,认定“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由荣宝斋的王大山写成调查报告送刘少奇,一场“买画风波”得以了结。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真迹。

三、木石图

《木石图》部分

第三幅是在《中国美术史》的教科书上见的《木石图》,抗日战争时期被吴白坚夫卖给了日本人,2018年11月26日晚,以4.636亿港元的价格成交,约合4.117亿元人民币。

《木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苏轼平生嗜作枯木怪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苏轼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屡遭打击而被贬,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诗文中有“汕谤,之言,被捕下狱。哲宗复朝,他官至翰林学士,但留赵党重新秉政后,又被谪惠州,再贬琼州(今海南岛),在离京遥远的边缘海角,过着与幼子相依、以读书为乐的晚年生活。

苏轼画像

1100年,宋徽宗即位,遇赦北还,卒于常州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庄子的影响,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致使苏轼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他一种忧民伤时、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苏轼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升降荣辱的境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顽石寄情遣兴,写出胸中逸气,傲岸于人间,这便是苏轼绘画创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谛。文人作画,习以借物抒情,借花木象征人生或比喻自己。《木石图》重笔墨情趣,与苏轼书法的运笔一致,这种绘画的表现形式,为元明清的文人画家所继承,如元代赵孟頫作枯木竹石,明代文征明以及清代恽寿平作树石花卉,都有这种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轼《木石图》可以说是当时文人画的典型作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